遇到人販子時,別喊「我不認識他」,這樣做,旁人更愿意幫你

Wendy媽 2022/07/13 檢舉 我要評論

不管是單身女性,還是帶娃出門的寶媽或老人,我們最擔心的,就是安全問題。會不會遇到壞人?會不會遇到搶孩子的人販子?

很多時候,我們從身邊人口中聽說,或者從網絡上得知一些不好的事情,都會心有余悸。因為很多情況下,悲劇發生時,并不是沒有旁觀者。

尤其是人販子搶孩子時,他們經常使用的套路是「這是我老婆,兩口子吵架呢」。即便寶媽百般解釋,但人販子就是能在眾目睽睽下明目張膽地將孩子搶走。

為什麼寶媽說「我不認識他」,或者明明有那麼多圍觀者,但事情就這樣無奈地發生了?

其實,并不是路人冷漠,而是其中隱藏的微妙心理狀態,暗暗影響了當下的情況和結局。

社會心理學有兩個著名的效應,或許能解釋這樣的情景。希望看完這篇文章,家長們能有所啟發,看好自己的孩子,遇到緊急情況時,能機智自救。

一:責任分散效應

心理學家拉塔恩和達利,曾針對「旁觀者干預問題」做了一項研究,想看看人們作為旁觀者的反應。

召集而來的志愿者,被單獨安排在一個房間里,可以用對講機與隔壁房間的人聊天。

在用對講機聊天時,志愿者聽到那頭的呼救聲,似乎是有人疾病緊急發作了。

他們的反應會是怎樣呢?

你可能會說,肯定會找人告知情況并尋求幫助啊。

但真實的結果是,志愿者會不會提供幫助,取決于他認為隔壁房間有多少人。

當人們認為房間那頭只有一個人時,他們都迅速反應,并且快速報告研究人員情況,要求進行干預。

而當志愿者相信房間那頭有多個人時,他們當中,只有60%的人向研究人員報告了情況。

因為既然發病者旁邊有那麼多人,又何必需要我的介入呢?這就是「責任分散效應」——群體數量越大,旁觀者干預的可能性反而會越低。

每個人都會覺得,這麼多人在場,別人肯定會施以援手,所以他不需要挺身而出。群體中的成員,責任和義務也就被削弱了。

所以說,即便置身人群中,當遇到人販子搶娃時, 你的呼救聲和「我不認識他」,可能也并不管用,反而只會讓你處于孤立無援的狀況。

因為在你身邊來來往往的人,他們的責任已經被分散了,他們會覺得,別人肯定會去幫忙,不需要我出手。

二:阿希效應

「阿希效應」,是我要提的第二個心理學效應。

因為它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當沒有人作出反應時,群體會全部保持沉默。而一旦有人做出行動,緊接著其他人也會陸續加入進來。

實驗室中有7個人,他們需要依次回答研究人員提出的問題。

其中被編碼為「6號」的人不知道的是,除了他一個是真正的志愿者外,其他6個「志愿者」都是工作人員假扮的。

研究人員剛開始提一些簡單的問題,大家都能快速給出正確答案。接下來, 研究人員問,A、B、C三段線段中,哪一個和標準線段X一樣長?(如圖所示)。

第一個回答的人說「A」,6號志愿者表現出了不可置信的表情。接著,第二個也回答「A」,再接著,第三個,第四個,直至前面6個人都回答說「A」。

你猜6號志愿者回答的是什麼?

經過一陣慌亂和懷疑后,6號志愿者帶著些不確定,但依然結結巴巴給出了他的答案——A。

很不可思議是吧?

你可能會說,這個人肯定心理素質不行, 正確答案那麼明顯,他怎能睜著眼睛說瞎話?

但其實,這個實驗,被試驗過很多次,樣式多變,依然有約三分之二的人,都跟著給出了錯誤答案。

這就是群體壓力在發揮作用,當你身邊一群人都做出相同的反應時,你很難頂住壓力,去做出完全不同的行動來。

阿希效應也被稱為 「從眾效應」,在社會情境中,或者模棱兩可的情境里,人們會根據他人的行為來作為自己行為的參照。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你處在人群中,尤其是你與人販子各執一詞、情境分辨不清時,路人看熱鬧得多,而出手相助得少。

三:這樣做,旁人更愿意幫你

看完以上這2個效應,你是不是有些困惑,那怎樣才可以打破這種效應,讓路人參與進來,而不是選擇旁觀呢?

社會心理學給出答案——如果需要幫助,就直接提出請求。

①指定某一個人

當我們遇到困難,特別是寶媽、老人帶著孩子出門,遇到人販子時,不要朝身邊人大喊「大家幫幫我」。

因為「大家」這個詞,太廣太模糊了。這就會導致責任分散,誰都可以承擔起幫你的責任,但誰也都可以視而不見。

這時候,你一定要挑出一個特定的人來。比如 「戴眼鏡穿白襯衣的這位大哥」、拿黑色提包穿牛仔褲的這位女士」,把責任明確到某一個人,讓他自動介入到你的事情中來。

像我們常說,遇到人販子搶人的緊急情況,就打掉路人的手機、損壞某一個路人的車,這也是防止責任分散的一種方式,將責任明確給到某一個人。

只要有人開始介入,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會好辦很多。

②告知具體要做什麼

當你指定某一個人后,要明確告訴他你的需求。

不要因為太激動,而只是哭喊或喋喋不休,一定要說出具體的問題和你需要別人干什麼。

比如說 「他們是人販子,請你幫我報警」、「 請你幫我打這個電話聯系我的家人」、「 請你幫我拍下這一幕」

把事情說明確,能減少情境模棱兩可的不確定性。

只要有人愿意提供幫助,那他會打破 「群體壓力」,從而提供可效仿的榜樣,讓其他路人也產生從眾心理,紛紛介入進來。

到了這一步,你基本就無礙了。

這些技巧,不管對于帶娃的寶媽老人,還是獨自出門的女性,又或者遇到困難的我們,都很適用。

想要得到他人的幫助,我們需謹記,一定要打破 「群體壓力」「責任分散」效應。讓特定的人參與進來,提供從眾心理的正面效應。

只有這樣,當我們處在群體中,面臨緊急情況時,才能增加路人幫助的機率。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