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孩子是聊出來的——「海沃塔」聊天法,每個父母都該掌握!

Wendy媽 2023/07/15 檢舉 我要評論

別讓父母成為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孩子上小學之後,越來越有主見,開始向父母提各種想法和要求,這時候,怎麼跟孩子聊天,顯得尤為重要。

很多家長容易忽略親子交流這一點。孩子作業多,家長工作忙,很容易出現這種「慘白」的家庭:父母和孩子,經常很久都不能好好聊幾句天,有限的對話,僅限於作業做完了沒有,學校裡表現如何。

就這樣,父母成了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們太想讓孩子好好學習,變得成功,但在成功到來之前,他們已經「失去」了孩子。

馬克·紮克伯格

到底怎樣才能造就成功人士?出生於猶太家庭的紮克伯格透露了一個自己的成長經驗。 一次接受採訪,紮克伯格表示,他覺得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母和自己的交流方式,這種聊天的方法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有好事者順藤摸瓜,研究了很多猶太精英家庭的教育方式之後,發現這些家庭都有一種相似的聊天方式,稱作 「海沃塔」聊天法。這樣和父母聊天的孩子,相比同齡人,思考和表達能力更強,也顯得更聰明。

01如果每個爸爸都能這樣聊天

朋友的兒子小學三年級,前些天回家,跟他申請要一架天文望遠鏡,價格不菲。放在普通家庭,這個主題的父子對話,可能兩三回合就能結束:

「爸,我想買一架天文望遠鏡,xx錢。」

「為什麼?是老師要求的嗎?」

「不是,班裡好幾個小朋友都有了,能觀測星空,很好玩。」

A選項:父親考慮一下,表示同意:「好吧,週末我們一起去看看。」

B選項:父親覺得太貴,表示拒絕:「不行,太貴了,不是特別必要的,還會影響你學習。」

C選項:父親猶豫:「我跟你媽先商量商量。」

朋友顯然負擔得起這筆費用,但他並沒有準備如此簡單地結束這次對話,然後掏錢滿足兒子的意願了事。相反,他存心給兒子找了點麻煩,並借機「歷練」了一下孩子,就有了這樣一番對話:

第一回合

子:「爸,我能不能買一架天文望遠鏡,xx錢。」

父:「嗯,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你最近喜歡上天上的星星了嗎?還是老師有要求?」

子:「班裡好幾個小朋友都有了,說能看星星,很好玩。」

父:「哦,你們在一起聊星星了嗎?」

第二回合

子:「是啊,他們都是我的好朋友,最近參加了天文社,每週末都去觀星,回來就一直聊星星,我聽著覺得很有意思。」

父:「他們聊了些什麼呢?北斗星,還是啟明星?有沒有你知道的星星?」

子:「啟明星算嗎?你帶我找過,而且,《西遊記》裡好像也提到過,請孫悟空上天做官的就是他吧?」

父:「對了,咱們都見過啟明星,你有沒有跟小朋友一起聊聊啟明星?那是不用望遠鏡也能找到的星星。」

子(警惕):「聊過了,但他們還說了很多我用肉眼看不到的星星,還有星座,每個星座好像都有故事,這個好像更好玩。怎麼,你不願意給我買嗎?」

第三回合

父:「我還沒表態呢,就是想知道,你要這架望遠鏡,是為了瞭解星辰和宇宙,還是就想能和朋友們聊天。你知道星星有年輕和老邁的區別嗎?」

子:「還會有這種區別嗎?怎麼分別?」

父:「如果你真想知道,回頭有了望遠鏡,我們可以試著找找看,藍色的星星,大都是年輕的,而那些開始發紅光的星星,就已經進入暮年了。當然,還有一個情況,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是他們在幾百萬年前發來的光,很有可能,我們看見它們時,它們已經消失了。」

子:「還有這回事?他們可沒說過,看來,有個望遠鏡也未必就能看出門道來。你這算是答應給我買了嗎?我突然想馬上看看那些年輕的星星的樣子。」

父:「答應了,不過我有個要求,你能不能把你想要望遠鏡的理由寫出來。」

02一次完美的「海沃塔」聊天

朋友得意洋洋地跟我講了他和兒子的鬥法,引來我一臉崇敬和詫異,問他:「你是啥時候修煉了‘海沃塔’聊天秘笈,還自作主張‘狗尾續貂’地加了個寫作訓練?」

朋友顯得比我還驚訝,還有點不高興:「明明是老夫自創的父子聊天鬥法,怎麼又牽扯出這麼個奇怪的名字。」

關於,「海沃塔」聊天,我還得給他再普及一遍。

這個方法確實是給紮克伯格帶火的。「神童紮」娶了個華人媳婦,他們一家人的各種故事就特別受中國人的青睞,「海沃塔」就是這麼流傳開的。

雖然中國人很講究家庭和家族觀念,但實際上,家庭交流並不被重視。反倒是在智慧和財富上都征服了世界的猶太家庭,特別重視家庭聚餐和交流,也非常講究親子間的「海沃塔」時間。

猶太人親子共處的機會很多,家庭聚餐、上下學的散步,都是「海沃塔」聊天時間。父母不會敷衍這段時間,基本都按照三個核心要素來展開對話,分別是: 傾聽和表達;探索和聚焦;支撐和挑戰。

分析朋友的這幾個回合,恰好符合這三個要素:

第一,傾聽和表達。孩子發起聊天,不能急著結束,抓住一切機會,讓孩子多跟你講話,鼓勵他講述自己的想法。如果有機會,讓孩子按照因果關係的方式,把自己產生想法和意願的前因後果都描述出來,儘量清晰,如果能還原場景最好。這是寶貴的表達訓練。

第二,探索和聚焦。聊天一旦展開,順著孩子的意願,引入你們共同知道的知識或故事,讓他暫時從「想要」的意願中走出來,反而去探索自己「為什麼想要」這個問題,並且把注意力聚焦在他「為什麼想要」上。這個過程中,孩子為了澄清想法,會開始思考自己的意圖,盡可能有邏輯地表述自己的需要。這個階段,父母要使用更多「肯定性的、認同性的語言」,把聊天的空間更多留給孩子,讓孩子能集中精力完成這次小的「論述」。

第三,支持和挑戰。最後這個階段,要引導著孩子塑造自己的想法,還要能幫他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證據,引導孩子從一次自我意圖的實現,變成一場小型的提問、思考、申辯、結論的思辨和表達全過程。

我告訴朋友,你一不小心就實踐了一次「海沃塔」聊天法,雖然你第三部分的執行,和「海沃塔」還有點距離,但用寫出自己的申請這種「狗尾續貂」的方法,又「折磨」了你兒子一把,算是補上了。

03智慧是滲進孩子的靈魂的

教育孩子的方法千千萬,外面的培訓班這麼多,為什麼我們特別希望家長瞭解和重視「海沃塔」聊天方法呢?答案很簡單:

因為唯有如此,家長才能在看似無意中,把理性、智慧和有理有據的表達能力教給孩子,就像以色列人發明的滴灌技術一樣,慢慢把智慧滲進孩子的靈魂。

荷蘭教育家伯納德說過這樣一句話:

孩子對他周圍環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就越多。

在孩子離開父母奔赴自己的人生之前,每對父母都擁有至少18年的時間陪伴孩子,但大多數父母沒法把自己的人生智慧傳遞給孩子,還得讓他們自己出去「撞破頭」。

親子之間感情的交流和價值觀的傳遞如此艱難,核心問題還是因為我們不會聊天,不會在聊天中潛移默化的把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告訴孩子,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觀點。

我這個朋友算是個另類吧,每次孩子跟他談想法、提要求,他都能成功挑起「語言鬥法」,最後,父子兩人都滿意地結束「鬥爭」。有時休息下來,父子倆相處,他們會各自讀讀書,爸爸讀到精彩的地方,會把兒子拽過來,手舞足蹈地分享一番,聊聊自己的看法。

時間久了,孩子也「如數奉還」,不管爸爸在忙什麼,讀到或想到好玩的東西,拉住老爸就是一陣神聊。

朋友很得意,他用這種方法,「威逼利誘」已經讓兒子寫了十來篇想要買東西的申請書,剛邁過「看圖寫話」階段的小傢伙,寫起申請書來,也已經能有理有據、進退有節了。朋友說:

「我從來不擔心這個臭小子的青春期,甚至有點盼著他的青春期趕快來臨,我們就能臉紅脖子粗地好好爭論問題,我積攢的一點點人生智慧,就這樣能全部交付給他的人生了。」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