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后跟媽媽不親的孩子,大多數來自于這三類家庭,讓人很心疼

Wendy媽 2023/02/09 檢舉 我要評論

01

春節過年其實就是農村家長們的 大型炫耀現場

在農村,很多都是老人家在家里面,而在春節一般他的兒子女兒都會回家,兒子女兒孝不孝順就成了農村老太太炫耀的最大本錢!

過年去外婆家的時候就聽到兩個舅媽在聊天,大舅媽和舅舅沒有什麼文化,就在家里面種田,但是他們 再難再苦也把孩子帶到了身邊。

雖然他們并不是很懂得教育,但是從小也給了孩子陪伴,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盡可能的用自己的努力滿足孩子的需求。

所以他的一個兒子一個女兒雖然沒有讀太多的書,在出來工作的過程中沒有得到父母的幫助,工作也不是特別好。

但是 過年的時候卻非常用心的陪伴自己的父母,給父母買新衣服,給父母打掃衛生買年貨,陪父母一起去走親戚,讓人非常的羨慕。

02

小舅媽是在外面工作的,在年輕的時候非常的努力拼搏,經常加班加點,所以她的孩子小時候是扔給外公外婆幫帶的。

她的孩子小的時候 吃的用的玩的都是比較好的,因為爸爸媽媽能掙錢,而在孩子上學的時候,也努力的給孩子請家教,還給孩子選擇好的學校。

他們家的孩子 兩個也都是大學畢業,大學畢業之后,舅媽還求爺爺告奶奶的,給兩個孩子找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兩個孩子工作比較穩定,工資收入也不低。

但是過年過節的時候,卻只是回來吃了一餐飯,拿了一點點單位發的年貨回來,不僅沒有給錢給父母,就連 陪伴父母的時間都非常的吝嗇

年三十吃完晚飯之后就跟自己的父母說,要出去跟同學聚會啦,跟單位的同事聚會了,所以小舅媽和小舅舅過年的時候其實是很孤獨的,還是大舅媽的兒子女兒回來才熱鬧一點。

過年的時候也聽多看多了這些老太太們炫耀自己孩子的事情,最后我總結發現: 孩子孝不孝順?其實主要是跟父母小的時候對待孩子有關。

長大跟媽媽不親的孩子,一般是來自于三類家庭,看看你中招了嗎

第1種:三歲前沒有用心陪伴的家庭

孩子在三歲之前對自己和媽媽這兩個個體沒有非常明顯的感覺,他覺得自己就是媽媽,媽媽就是自己。

他覺得自己要 跟媽媽時時刻刻在一起,這樣才能讓他有安全感,這樣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愛的,自己是被需要的。

這樣的孩子內心才會更自信,內心才會有更多的愛,當一個孩子內心有愛的話,他才能夠溫暖,當他溫暖的時候,他才能夠考慮到別人。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他也能夠感受到父母小時候對自己的愛,他也能夠感恩,能夠回饋。

但如果在三歲之前沒有得到父母用心陪伴的孩子, 內心自卑怯懦,甚至對父母有怨恨,在長大之后跟媽媽不親不孝順,這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第2種:總是對比的家庭

你看鄰居家的小靚這次考試又得100分,你怎麼才得98分?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厭煩的就是 別人家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但是很多父母卻喜歡拿 自己孩子的短處,去跟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做對比,或者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十項全能的,哪哪哪都好的孩子。

但事實上, 人無完人怎麼可能有孩子所有的東西都好,這樣的父母只能失望了,當父母失望的時候就會抨擊孩子,甚至是 貶低孩子

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會很壓抑,他會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他會沒有自信。

而到了成年之后,他的這種 不自信就會影響他的工作,影響他的心情,到時候他也很難有心情再去孝敬父母,甚至在長大之后,他還會覺得自己身上很多的缺點都是因為原生家庭帶來的,當然不會再孝順自己的父母。

第3種:強勢安排孩子的父母

有一種父母叫做 「為了你好父母」,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

孩子不愿意吃早餐,父母說:你趕緊吃這個, 我都是為了你身體健康好。

孩子上學不想穿那麼多衣服,父母就說: 天氣那麼冷,你趕緊穿上,我都是為了你好。

孩子選擇專業的時候想要選擇學醫,父母卻說:學醫太辛苦了,去做老師好一點,做老師有寒假暑假。

父母總是 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不斷的幫助孩子鋪路,有一些孩子干脆就不掙扎了,就接受父母的愛了,像個 傀儡一樣接受父母的安排。

但是父母慢慢的會老去,當父母不再能安排孩子,不能給孩子做打算的時候,孩子卻發現自己非常的彷徨,不知道怎麼去走。

所以這樣的孩子到了成年工作之后也很難有出息,當孩子沒有出息,工作不太如意的時候,他其實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孝敬自己的父母,也很難跟自己的媽媽太親。

有一些孩子從小被父母管的太嚴格,到了長大之后可以自己做主,就干脆 放飛自我,不再管父母了。

所以作為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要多用心的陪伴,要多看看孩子的優點,不要總是拿孩子的缺點,跟別人孩子的優點作比較。

而是要做一個 民主的父母,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要跟孩子商量,這樣的父母養育起來的孩子才能更陽光更自信,長大之后更有出息,同時也跟自己的媽媽更親近。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