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犯了3個錯誤

Wendy媽 2022/10/19 檢舉 我要評論

有一位985研究生媽媽,無法接受女兒成績不好的事實,很焦慮,晚上睡不著,都感覺自己快抑郁了。

女兒上初一,媽媽每天陪她學習,幫她整理錯題,給她講難題,女兒也愿意學好,很努力學,但就是不出成績,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7年。

媽媽輔導寫作業的時候,遇到一些圈畫關鍵詞、讀題習慣改不過來的問題時,會很生氣,甚至氣得眼睛的毛細血管炸開,半個眼球充血。

他們找兒童心理咨詢的老師溝通過,發現女兒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聽課效果不好,平時抄作業抄錯、看錯數字或者漏看題目,有輕度的注意力缺陷癥狀。所以,特別想找到改善女兒注意力問題的方法。

媽媽可能認為總算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把錯誤歸因到女兒身上,只要在女兒身上多花些功夫,讓她注意力集中,成績就能提上去。

這其實是自己的一廂情愿,從媽媽的描述中,可以推測,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不是孩子本身的問題,而是家長犯了3個錯誤。

錯誤一,沒有給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

陪伴孩子學習是很負責的態度,但是過猶不及。

小學階段,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差,解決問題的能力差,有了父母的陪伴和指導,孩子更能如魚得水,培養起良好的習慣,提升學習效率。

但是到了國中,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更適合自主學習。

如果父母不舍得放手,一方面會讓孩子很無奈,有排斥心理,對學習反感。另一方面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認為學習不是自己的事情,對父母過度依賴,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欠缺。這種態度遷移到課堂中,學習動力就不是很足。

錯誤二,在孩子學習時總是打斷孩子

孩子學習的時候需要一個非常專注的環境,特別害怕被打擾。如果家長陪讀,看到孩子的錯誤就立即指出,會打斷孩子的思路。就像我們專注、投入地做一項工作時,如果有人突然出現大喊一聲,我們的思路被打斷,就無法繼續工作。

孩子的大腦發育不成熟,注意力本來就很有限,一旦被轉移就更難恢復到之前的專注程度。在家里沒有良好的專注力,在學校也不會有好習慣。

錯誤三,對孩子沒有足夠的信心

看到孩子出現一點點問題,就對孩子生氣,這是對孩子最大的不信任,也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孩子會把關注點放到媽媽對他的指責上,放在媽媽焦慮的情緒上,而不是問題本身。再加上孩子接受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本來就比成人差,他會更加焦慮不安,自然不會在學習上保持很好的專注力。

托爾斯泰說,教育孩子的實質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則是家長影響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親子關系專家哈爾·愛德華·朗克爾說,你能為孩子做的最偉大的事情,就是把焦點放在你自己身上。

所以,我們期望孩子有很好的專注力,不妨先反思自己,從改變自己入手,讓孩子有一個非常好的家庭環境,在輕松有愛的氛圍里學習,降低對學習的恐懼,再逐步解決其他問題會更理想。

首先,給孩子溫暖的陪伴而不是窒息的指導

家長不要承擔老師的全部工作,成為一個監工,而是做一個溫暖的陪伴者。

當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家長可以做自己的工作,或者看書學習。讓孩子看到父母努力的樣子,知道不僅自己要學習,父母同樣在努力學習。孩子不但感受到父母身教言傳的力量,也能達到一種心理上的平衡,會更加努力。

不要主動指導孩子,而是在孩子需要幫助時提供必要的支持。發現孩子有問題的時候,不急于指出錯誤,而是在孩子所有任務完成之后,再對孩子進行說明。

切忌不要對孩子發火,要做到心平氣和。如果暫時做不到心平氣和,就先修煉自己,或者不要參與孩子的學習,向老師求助。

其次,重視孩子的優點淡化孩子的缺點

父母愛子心切,往往更關注孩子的錯誤,卻常常忽略了孩子的進步或者優點。造成的結果是,父母給予孩子指導和批評,很少肯定和鼓勵。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如果對一件事有了預期,行為就會一步步證實這個預期。

孩子接受到的負面信息太多,就經常會否定自己,經常害怕父母和自己溝通,處于焦慮之中。

相反,如果孩子得到更多的正面信息,就會自我肯定,認為「我能行」,喜歡聽父母表揚自己,為了得到更多的表揚,更好的展現自己,各方面都會越來越好。

所以,要多關注孩子的優點,或者給孩子創造一些表現自己的機會,找各種理由夸贊孩子,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勝任感。

最后,相信只要努力一定有回報

我們常常在乎眼前的結果,認為只要付出努力,就馬上能得到相應的回報。這只是一廂情愿的理想想法而已,很多時候會事與愿違,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

北大醫學人文學院陳晨的經歷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我們努力堅持積累到一定量后的爆發。

他在高三的時候非常努力,但是成績卻一次比一次差,從18名到40名到80名,當他快要被擊垮的時候,老師開導他,繼續之前的努力,一定能考得很好。

他擦干眼淚繼續前行,第四次考試考了年級第三。

只有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相信努力一定會成功,只是早晚的問題,就能笑到最后。

所以,我們要用馬拉松的心態看待問題,暫時落后沒關系,這都是人生經歷的最好的風景,相信厚積薄發,量變終究會引起質變。

寫在最后: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要只把焦點集中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去改變,而是反求諸己,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對孩子造成了影響。我們先改變自己,身體力行去影響孩子,讓孩子從心理上得到放松,諸如專注力之類的問題就好了一大半,剩下的問題就更容易解決了。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