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醫生治癒童年。——阿德勒
作為父母,好像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聽話點,乖巧點!不過呢有些孩子表現很乖巧,其實實際上並不是真的乖巧,有可能是內心缺愛,缺乏安全感,家長可別以為是孩子情商高,乖巧懂事!
01、很聽父母的話
聽話的孩子難道不好嗎?難道聽話也有問題?過於乖巧的孩子是一種不健康心理。
有個同學,她小的時候,父母經常吵架打架,父親脾氣不好,從小她就練就了察言觀色的本領,在家長口中她是那種乖巧可愛的孩子,每次跟著媽媽去親戚家,她都是安安靜靜坐在旁邊,從不多說話。
同學說:壓抑習慣了,總是擔心別人笑話我,小時候上課從來不敢大聲回答問題。
同學到現在就沒戀愛,也沒有結婚的打算,同學說:一個人很好,不用遷就別人!
02
故意調皮搗蛋
在影視劇裡,那些校園扛把子,每天都是打架鬥毆,不學無術的少年,大多都是家庭不幸福,從小缺愛的孩子。
他們得不到父母足夠的愛,所以才用尖銳的刺來抵禦所有傷害,但是他們內心深處又是渴望愛的,所以才做出各種出格的行為,希望能引起父母的關注,叛逆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失責。
小孩子也是如此,當孩子開始故意調皮搗蛋,到處惹麻煩時,他可能只是需要父母的關愛而已,甚至是需要父母的責駡,來證明父母的重視。
但是往往父母都看不到孩子調皮搗蛋背後的缺愛,他們只會歇斯底里的用怒吼來讓孩子就范,來讓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
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何發現孩子有叛逆的傾向,注意孩子是否開始表現出以下行為:
孩子經常無緣無故的發脾氣孩子很容易被惹生氣而惱怒孩子常常由於自己的過錯去責備別人孩子會因為生氣而產生怨恨的情緒那麼這時父母就應該思考,是不是自己和孩子的相處出現了問題,或者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了偏差,是不是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愛,或者說沒有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是不是沒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03
越來越黏人
浩浩一直都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小男子漢,3歲就自己一個人睡覺了。但是最近他老是要跟爸爸媽媽一起睡,就算爸媽回來很晚,也要等到他們回來才肯睡。媽媽在書房工作,他經常偷偷跑到書房去要媽媽抱、要媽媽給他講故事,媽媽不肯,就躺在地上撒潑打滾。
浩浩這種行為是很典型的缺愛的表現,爸爸媽媽太忙了,沒有時間陪他,導致他內心沒有安全感和依賴感,所以想時時刻刻黏著爸爸媽媽。因為只有跟他們才一起,浩浩的內心才會感到踏實和快樂。
04
內向,不愛說話
有一個朋友,在小學當老師,她有一天突然跟我感歎:「所有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如果父母給了孩子足夠的愛,孩子怎麼會不可愛?」
朋友班上有個孩子,本來上學期還挺活潑的,雖然有時候有點調皮,但是也無傷大雅,但是到了這學期,孩子一天比一天沉默。
本來一下課就會跑出去和小夥伴打打鬧鬧,但是現在卻成天坐在座位上,要麼就是安靜的看書,要麼就是在寫作業,一個本來活潑開朗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一段時間,朋友有點擔心,於是就把這個孩子叫來辦公室,孩子一進辦公室就很驚慌,以為自己犯了什麼錯。
朋友溫柔的安撫他,告訴他只是想和他聊聊天,孩子的情緒才穩定下來。
經過朋友的耐心詢問,這才瞭解,原來孩子的父母最近一直在吵架,似乎還在鬧離婚,都沒精力顧及孩子,孩子每天放學回到家都戰戰兢兢的,就怕自己多說一句話又會引起父母的爭吵。
「老師,我乖一點,不吵不鬧也不頑皮,爸爸媽媽是不是就會喜歡我?他們是不是就不會吵架了?」孩子圓圓的的大眼睛看著朋友,滿是期盼。
朋友不忍心否認,只好點頭。
最後,朋友和我說打算找孩子的父母聊聊,即便是要離婚,也不能傷害到孩子。
生而為人,生命最初的安全感來源於父母、家庭,擁有可以全身心依靠的家人,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原始憑藉。
所以,當孩子有內向、不愛說話的表現時,父母一定要先反思自己,是自己的態度給孩子造成傷害了嗎?
不管多忙,不管夫妻間有多大的矛盾,都不要忽視孩子跟你交流的欲望,要讓他得到充分的愛的安全感,他才會活潑開朗,健康的成長。
Wendy媽有話說:
長期缺愛的孩子,內心極度敏感、自卑,他們渴望受到關注,卻又害怕別人的關注,經常陷入糾結之中,無法自拔,他們過得不快樂,卻又不願把自己最脆弱的那一面表現出來,什麼都藏在心裡。所以,即使工作再忙,爸爸媽媽們也不能忽略了對孩子的關係和愛護。被父母陪伴著長大的孩子往往會更樂觀、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