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父母的5種低情商教育不可取,中的趕緊改

Wendy媽 2022/10/28 檢舉 我要評論

一個孩子情商的高與低,與父母有著直接關系。

作為家長,給孩子上好情商這一課,就是給孩子未來人生的一筆財富

我一度很不喜歡女兒的同桌。

這個女孩,每日都憂心忡忡,看什麼都負面消極,渾身像長滿了刺一樣。

女兒換了新手表,早上興沖沖去學校,晚上卻耷拉著臉,說同桌講她:「丑人才戴丑表。」

老師在班級讀作文范文,女兒欽佩不已,同桌卻很不屑:「一看就是抄的。

女兒過生日想請大家吃蛋糕,同桌非要破壞氣氛:「怎麼辦?吃完又要長胖了。」

女兒說,現在基本上同桌一講話,大家就自動屏蔽,盡量不去招惹。

直到上周開家長會,見到了女兒同桌的媽媽,我才明白了這個孩子低情商的根源。

老師呼吁父母多管管孩子,她直接抱怨:「什麼都靠家長要老師做什麼?」

有父母分享育兒經驗,她拉著我小聲吐槽自己多忙多累多苦根本做不到。

散會后更是先把孩子劈頭蓋臉罵了一頓:「真是小白眼狼,考這分數對得起誰?」

哈佛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說: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在這個情緒學校里,家長說什麼、做什麼,都會影響孩子,孩子也是通過父母的言行舉止,來學習如何處理情緒、如何與人相處的。

因此,父母的「低情商」教育,將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深刻的負面影響。

孩子的「低情商」

將成為毀他未來的絆腳石

低情商的孩子,不僅難以被身邊的人喜歡,成長之路也會走得很辛苦。

蔡康永曾分享過一個職場故事。

一個一流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滿腹經綸、辯才縱橫,每次部門開會,上司問到他的意見,他都侃侃而談、很有想法,上司們很欣賞。

可惜同事都不喜歡他,需要協調事情的時候,別的部門的人很少愿意配合他,同部門的人也不太愿意陪他沖鋒陷陣。

他其實很優秀,但問題是,他喜歡在智商上,口才上,能力上碾壓別人。

當他和別人意見不同的時候,老是把對方講到啞口無言。

口頭上吃過他虧的人,都盼著他出洋相。

久而久之,他還是因為「缺少團隊合作能力」而被公司辭退。

寒窗苦讀十余年,明明能力出眾,卻因為低情商而處處碰壁,葬送大好前途,多虧啊!

父母的5種低情商教育

將養出低情商的孩子

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說過:

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最新研究數據顯示,決定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智商只占20%,而情商占據了80%。

在《情商》一書中,戈爾曼對「低情商的孩子」作出如下定義:

不能克制沖動、缺乏延遲滿足能力、不能激勵自己、不懂他人的社交提示、無法面對壓力。

基于丹尼爾·戈爾曼的研究,著名心理學家約翰·戈德曼對119個家庭展開了研究,從孩子的4歲一直持續到青春期。

他重點分析了家庭因素與孩子情商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情商影響非常大。

以下5種情況,很可能養育出低情商的孩子:

1. 愛比較的父母,養出虛榮心強的孩子

知乎網友 @鄧可欣曾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她的媽媽有很強的虛榮心,從小到大,只要她在任何事情上比不過別人,媽媽就會憤恨地打她,然后瘋狂質問她:

「為什麼別人可以你就不行?」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她,學會了用「勢利」的眼光看周圍的一切。

同學考得比她好,她的第一反應是「抄出來的」;

老師夸了哪個同學,她就會覺得「老師收禮了」;

朋友哪方面比她優秀,她也忍不住潑冷水:「你也就行了這一次」

……

她像個擰巴的刺猬,很難感到滿足,也很難收獲快樂,看不慣別人的成功,更接受不了自己的失敗。

在她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之前,她從沒交過一個能相處三個月以上的朋友。

每一個抱著真心來到她身邊的人,都被她的陰陽怪氣和無端猜測趕跑了。

媽媽的「比較式教育」,比出了她的虛榮,也比輸了她的人生。

2. 溺愛型父母,養出自私的孩子

記得有一回,姑姑家請吃飯。

桌上上了一盤炸雞翅,一個親戚順手夾了一只,表弟當場就炸了:

「誰允許你吃的,這是我媽專門給我做的!」

姑姑有些尷尬,呵斥了他幾句。

表弟卻不依不饒,當場砸了飯碗,一直扯著嗓子要求他媽媽再做一盤。

最終,搞得全家人不歡而散。

表弟會這樣,我其實一點也不意外。

一直以來,只要姑姑家里做了什麼好吃的,都會緊著表弟一個人先吃。

他吃夠了,家里的大人才會開始動筷子。

習慣了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恨不得把自己能給的全給他。

卻不知,越無私的愛,養出的孩子越自私。

教育學家洪蘭說過:

「過度喂養的愛,剝奪了孩子關懷他人的能力。」

當父母日復一日地暗示孩子,你就像太陽,所有的愛都是圍繞你一個人的。

就等同于和孩子宣告,你不需要給予任何人關愛,只要接受就好。

這樣長大的孩子,只知道苛責別人,卻根本不懂關心和體諒為何物。

可這世界的法則是真心換真心,一個從不懂付出的人,又怎麼會收獲愛,收獲歡迎?

3. 易怒的父母,養出情緒失控的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會從父母的處世態度中,學習對他人的態度:

父母愛發脾氣,孩子也會被情緒綁架;父母傾向暴力,孩子亦會用拳頭解決問題。

教育專家蘭海在節目中遇到過一對情緒暴躁的母子。

兒子不好好吃飯睡覺,把媽媽逼急了,每次母子共處一室,總能發生沖突。

不得已,媽媽只好拿起碗主動給孩子喂飯。可兒子邊吃邊吐,一直嚷嚷著「我不吃」。

相持不下,媽媽脾氣就上來了,對著兒子一頓兇,還時不時踢兒子兩腳。

正在氣頭上,全家沒人敢去勸媽媽。

但她的威逼利誘,并不奏效,反而造就了兒子同樣暴躁的個性。

平常一有不如意的事,兒子就會發脾氣。

和別的孩子鬧矛盾了,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動手打人,用武力解決。

蘭海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孩子其實是在模仿媽媽。

父母是原稿,孩子是復印件。

大人不恰當的情緒表達方式,是孩子誤讀這個世界的入口,也讓他們習得了低情商的處事方式。

4. 父母的抱怨,是孩子情商最毒的藥

微博上,看過一個女孩悲傷的故事。

女孩的媽媽,自從失婚后,常在她面前大倒苦水,痛斥她爸「窩囊」、怨恨奶奶「心眼壞」,指責女孩是「拖油瓶」.....

媽媽的話聽多了,悲觀的情緒在女孩心中野蠻生長。

她甚至開始「遺傳」媽媽的負能量,看問題也變得負面,導致她在人際交往中,敏感又多疑。

明明朋友是夸贊她,她卻總能從中聽出嘲諷;

明明同伴是關心她,她卻覺得是背后有詐。

因為過于卑微,加上她總是憂心忡忡,相戀多年的男友,最后受不了離開了,跟室友的矛盾也日益嚴重,最終不得不自己一人在外租房子。

她痛苦地說:

「我媽說過的每一句難聽的話、每一聲沉重的嘆氣我都記得,這讓我對未來極度惶恐。

不知怎麼的,我也學會了用我媽那一套來攻擊別人,所有人遇到我都受不了要逃離。」

教育專家指出, 父母的言行會影響孩子與人交往的方式,處理情緒和感情的方式,甚至是看待世界的方式。

父母一兩句負面的話,看似無足輕重,但積累多了,會像一劑毒藥慢慢侵蝕孩子的身心。

讓他們遇事的態度變得悲觀,渾身充滿負能量。

5. 凡事都是別人的錯,會把孩子養成受害者心態

我大學有個同學,被我們稱為「詭辯大師」,因為任何事到了她那里都會成為別人的錯。

有次小組作業,我和她分到了一組,最后她負責的PPT出了問題,臨到匯報時才發現。

火燒眉毛的時候了,她不想解決辦法,反而先發制人開始埋怨:

「你們都不知道提前檢查一下,提醒我一下,提前試講一下的嗎?」

自那以后,她就上了我們班的「分組黑名單」。

畢業后,她也總是換工作,朋友圈每天都像「挑錯大會」:公司的錯,老板的錯,客戶的錯……就是不覺得自己有錯。

同學聚會時提到她,有知情的朋友嘆氣:「還是家教出了問題。」

原來,她的父母也是如此,每每有什麼問題,都要先打電話到學校把老師同學說一頓。

心理學上把這樣的心態,叫 「受害者模式」

抱有這種心態的人,在任何時候、任何人、任何事面前,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害者。

他們會把自己置于非常弱小、無助、孤單的境地,總覺得外界應該為自己的不幸負責。

一旦孩子養成了這樣的心態,就不再懂得責任意識,遇事只會想著逃避和怪罪他人。

可進了社會,誰又能接納這樣的任性,容忍這樣的無能呢?

心理學家哈里·斯坦沙利文說:

「孩子們常常能從父母那里學到情緒的最佳應對法,也能復制父母們的情商,所以,想養育高情商的孩子,父母們可要以身作則。」

好好說話,用鼓勵的語言讓孩子感受愛;

管理情緒,用溫柔的態度教導孩子方法;

以身作則,用堅定的執行力督促孩子行動。

我們無法選擇在一個完美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但是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