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對孩子大吼大叫?小心孩子發展成這2種性格,試試低聲教育效果更好

Wendy媽 2022/07/11 檢舉 我要評論

你曾回憶過,在帶孩子的時候,有多少次忍不住生氣發火,對著孩子大吼一頓嗎?

你有對著鏡子看過自己發怒時的臉嗎?有注意過孩子被吼時的反應嗎?

以上三個問題,父母不妨可以抽空的時候多想想~

為何我們都是」吼叫型「父母?

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忍不住」吼孩子「?家長通常會給出以下回答:

「我也不想吼,可不吼不行,他們實在太不聽話了!!!」

「理性告訴我要好好講道理,可情緒上頭真的控制不住。」

「如果不吼他,我只能把自己氣出高血壓,當媽真的太難了。」

發現沒有,大多數家長遇上孩子這種生物,往往都是「降智」的,因為孩子沒有任何道理可言,家長在教養方式上出現深深的無助感。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只能使出「河東獅吼功」,喚醒他們畏懼的靈魂,令他們乖乖被降服。

這種教育模式無時無刻不在家庭中上演,看似有效,實際上是最「偷懶」的辦法。

因為它只是解決了「出現了問題的人」,卻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終導致「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后悔告終。」

被「吼」大的孩子,兩大性格缺陷不可避免

教育專家說過一句令人震耳發聵的話: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吼他吼他使勁吼他。」

彼時我還尚未得知這句話的真正含義,直到接觸到一些真實的案例和實驗調查,才發現原來經常吼孩子,對他們的傷害如此之大——

1、孩子容易自卑敏感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8年給出的報告顯示:

成長階段經常遭受監護人打罵、吼叫的小孩,未來性格自卑的幾率高達79%,而且未來更容易出現行為問題。

如果你有細心觀察過,就會發現孩子被吼時,常常有以下三種反應:

一:原地愣住,不敢動身

二:滿臉無所謂,繼續做自己的事情

三:滿臉愧疚,不敢看著爸爸媽媽

事實上,無論他們外表看著如何,內心都是害怕和恐懼的,不過每個孩子的表現形式不同,有些小孩情緒外化,能直接看出他們「怕」的神情;有些則相對「內化」,并不把畏懼表現出來。

知名的心理學家李玫瑾老師也曾說:「父母發火時,孩子內心其實是非常害怕的,就好像遇到了猛獸一般,被逼迫到墻角無路可退!「

而且越是年紀小,在面對父母的怒火時,受到的影響和傷害越大。因為這時的他們認知能力和自我意識的發育都不足,父母就是他們生活的重心,兩者之間存在一種 「依附關系」。

如果父母對孩子表現出沒耐心,經常做出負面的反應,吼叫孩子,拒絕與孩子之間有身體接觸,孩子就會出現「逃避型依附」,以后往往會自卑敏感、性格孤立,而且不擅長處理人際關系。

研究也表現出,從小在父母的驚嚇中長大的小孩,或者是有不好童年經歷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經常會有不安感。

2、孩子容易暴戾蠻橫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超限效應」,它指的是人的機體會因受到的刺激過多、過強、持續的時間過久而引起情緒上的超限,出現不耐煩、逆反等心理。

所以我們常說」教育孩子,要學會點到為止「,一句話重復三遍,那就是一句」廢話「。

在現實中,有些父母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忍不住揪著孩子的某個點反復地批評,對著他們大吼大叫,可你說得越多,威懾力就越小,孩子反而越聽不進去,這就跟「超限效應」有關。

長期被父母吼叫的小孩,他經常待在遭遇「語言暴力」的環境下,往往容易逆反,也忍不住跟父母對著吼。

惡性循環下來,未來他們的性格自然就容易變得暴戾蠻橫,遇事以后也習慣用吼叫和暴力來解決問題。

拒做「吼叫型父母」,試試「低聲教育」

所謂的「低聲教育」,指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避免大吼大叫,學會降低音調,和孩子好好溝通。

它的好處有:

1)父母的平和情緒,有助于緩解孩子抵觸、逆反的心理,雙方都冷靜下來,有助于促成更良性、有效的溝通環境。

2)能讓父母有更多的時間來調整自己的語氣和措辭,把問題聚焦到解決問題上,而不是急著批評孩子身上。

讓孩子明白「我只是針對這件事情而生氣,而不是故意對著你發火」,這樣其實更容易讓孩子改正自己的錯誤。

【總結】

網易公開課曾有個「父母教育你的方式,你滿意嗎」的調查問卷。里面有不少網友提到,因為父母的打罵、吼叫,讓自己從一個樂觀的人,變成一個悲觀的人。

我們有時候可能輕視了,語言的力量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父母自然有父母的苦衷,有時候在教育時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只能選擇吼叫這種方式,固然能夠理解,但也要看對象、場合、頻率和方式,否則表面上看著解決了問題,對孩子以后的人生卻埋下了后患。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