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剛出生時,是8月份的盛夏,半夜出生的小家伙被安排進了一間開著窗戶的房間,突然就鼻塞了,喘氣都變得有些費勁。
這時婆婆建議給寶寶帶個帽子。接下來的兩天, 小家伙24小時戴著帽子,不管窗戶是否敞開,確實不再出現鼻塞狀況,但臉上卻出現了很多小紅點。
咨詢醫生后才知道,是寶寶穿了太多衣服,帽子又把頭頂捂得嚴嚴實實,著實把寶寶熱著了。
一.新生兒到底怕冷還是怕熱?
小家伙一會著涼鼻塞,一會又熱得起疹子,還真讓新手媽媽拿捏不準。新生兒到底是怕冷還是怕熱?這是家長們永恒爭論的話題。
咨詢兒科醫生得知, 新生兒既怕冷也怕熱。
▼新生兒對溫度要求高,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胎兒在母體內280天,一直處于恒溫環境。一朝分娩,突然暴露在比子宮溫度偏低的環境中,加之自身體溫調節中樞發育并不完善,因而 剛出生的嬰兒是怕冷的。
一般寶寶剛出生時,護士都會包上包被,避免由于體溫過低引發著涼。
不過,一般情況下,寶寶會在 出生后24小時內達到36-37度的體溫,此時更應避免的是「過度捂熱」。
▼若出現「捂熱」情況,該如何處理?
新生兒一旦被過厚的衣物捂熱,輕則會出現濕疹、痱子,重則會出現全身大汗、臉蛋通紅、煩躁不安、口干尿少等癥狀。
此時應 及時減少衣物,轉移至空氣新鮮、溫度適宜的環境中,注意避免吹風著涼。
如新生兒的癥狀還未緩解,甚至出現嘔吐、抽搐、昏迷等癥狀,一定要立即送醫,這是「捂熱綜合癥」,會危及生命。
新生兒當下到底是冷是熱,若判斷不對會「致病」,家長應當以何為正確的判斷標準呢?
二.如何判斷新生兒是冷還是熱?
1.不要摸手和腳來判斷冷熱
一歲內的寶寶末梢神經發育不夠完善, 手和腳在正常情況下是偏涼的狀態。寶寶的手腳很熱,如果不是發燒,就是穿得過多導致的。
正確做法:大人用手指輕掃寶寶的 后脖頸部位,如果溫度偏涼,則需要適當增加衣物;如果呈現出汗潮濕狀態,則應該適當減少衣物。
2.利用孩子口腔來判斷冷熱
這種方式適合母乳喂養的媽媽們,孩子吃奶時可以用乳頭來感觸寶寶的口唇溫度,若偏低可適當增加衣物,過高則可以考慮減少衣物。
小編有話說:寶寶吃奶時需要使出很大力氣,容易滿頭大汗。因而,寶寶吃奶時可以適當解衣散熱,但注意 不要涼到腹部。
三.寶寶到底該穿多少衣服?
根據 美國兒科學會的建議:同等溫度下,嬰兒的衣服厚度應比成人覺得舒適的厚度再多上一層,早產兒還要多加一層。
一歲內的寶寶同理,可以比大人多穿一件衣服。
這里再順便向大家介紹一下嬰幼兒的穿衣標準:1-2歲的寶寶,可以和大人穿得一樣多;3歲以上的孩子活動量較大,適當時候可比大人少一件衣服。需要注意的是,大人指青壯年而非老人。
▼出生季節也需納入考慮范圍
另外,冬天出生的寶寶要注意保暖,但切忌捂太厚的棉衣或包被。可以參考洋蔥式穿法,選擇一層層的純棉衣物,根據寶寶溫度,及時增減。
春秋季節正常穿衣,并注意開窗通風, 但要避免直接吹冷風。
夏季出生的寶寶,衣服不要穿太多。如果在室內,可以只穿肚兜做腹部保暖,睡覺時在腹部蓋一條毛巾即可,避免電扇和空調直吹。
另外,室內的環境溫度也很重要。
研究表明:室內23-26度是最適宜寶寶的溫度,濕度應保持在50%-60%。
關于新生兒的穿衣和保暖問題,很多家長都弄錯了。實際上,寶寶不僅怕冷也怕熱,因而要注意觀察,選擇正確方式感知寶寶的溫度,理性判斷增減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