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后要盯孩子寫作業?先做這5件事,比催100次更管用

Wendy媽 2023/03/13 檢舉 我要評論

你家孩子是不是也拖拉、磨蹭、寫作業慢?

調查顯示:全國近76%的家庭曾因寫作業問題產生過矛盾,

80%的家長在輔導作業的時候想打孩子。

有人因為輔導作業誘發心梗,

有人血壓飆升,

還有家長因為太氣憤拍桌子而導致手骨骨折。

可是,為什麼有些孩子一放學就寫作業,

卻一直寫寫寫寫……到深夜,

還寫不完呢?

其實,放學后先別急著催孩子寫作業,

先花20分鐘做這5件事,

才能事半功倍。

先關心孩子,再關心作業

朋友說,她接孩子時隨口問了一句:

「你作業寫完了嗎?」

小姑娘就炸毛了:

「你為什麼不先問問我在學校過得好不好?作業比我還重要嗎?」

對媽媽一通炮轟后,

一直到吃晚飯都不理媽媽。

「作業寫完了嗎?」

大概是所有小學生都聽過的靈魂拷問。

人民日報調查發現:

孩子最不喜歡的五句話,

第一句便是:快去學習/快寫作業。

家長也許認為,

我關心你才督促你寫作業。

孩子卻覺得:

你愛作業勝過愛我。

本就對作業有抵觸情緒的孩子因此更討厭作業。

上小學后,孩子課業越來越重,

學習壓力越來越大,

家人的關愛也許是孩子唯一的慰藉。

所以放學后,

我們可以先花幾分鐘,

跟孩子聊聊天,談談心。

比如問問孩子學校有什麼好玩的事,讓他在傾訴中感受到家人的關愛。

問問他有什麼好的表現,及時肯定他的進步,讓孩子在鼓勵中增強自信。

問問他是否有不懂的地方、是否需要幫忙,讓他在描述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反省,不斷進步。

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才能有的放矢,

提高學習效率。

讓孩子吃點東西,墊墊肚子

網上看到一個故事:

放學后,孩子說「餓了」。

媽媽問他:你考慮一下,是要先寫作業,還是要先吃點東西?

因為之前被教育過「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寫作業」,

孩子便說:先寫作業!

可他實在太想吃東西了,

根本沒辦法集中精力。

他一會兒問媽媽「我們晚飯吃什麼呀」,

一會兒又自我安慰「今天我要吃兩大碗。」

最后,他一邊吃零食一邊寫作業,

平常一個小時就完成,

七點多還沒寫完。

科學研究表明:

大腦是最耗能的器官,

人在饑餓狀態下,

注意力是無法集中的。

讓孩子先吃點東西墊墊肚子,

他才不至于在饑餓的狀態下,

心不在焉地寫作業。

我們可以提前孩子準備一些體積小、營養價值高的零食,

比如水果、酸奶、奶酪、堅果、餅干等,

既幫助孩子補充能量,

又不至于使他吃太撐。

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因為孩子餓了就馬上做晚飯給他吃。

一是因為做飯耗時長,

二是飯后人體血液集中在胃部而非大腦,

孩子容易犯困,寫作業效率反而不高。

稍事活動,放松一下神經

長沙有個爸爸,

要求孩子每天戶外活動2小時再寫作業,

并硬性規定:

「沒玩夠2小時,不準寫作業。哪怕是下雨天,陽台遠眺也行。」

大家都夸他是一位好爸爸。

撇開陪伴不說,

僅「運動>寫作業」這個認知,

就很有遠見。

腦科學家洪蘭認為,

運動時,大腦會產生三種神經傳導物質:

多巴胺、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

這些物質有助于神經元連接,

促進大腦發育。

還有研究發現,

愛運動的孩子,

自控能力比疏于運動的孩子高50%。

放學后,與其逼著孩子心不在焉地寫作業,

不如給他5~10分鐘時間活動一下。

比如可以讓他做個俯臥撐、仰臥起坐,

或者跳跳繩,

讓孩子緊繃了一天的神經稍作放松。

我一個朋友的女兒,

每天放學后先跳繩10分鐘,

各種跳法換著來,

跳累了,坐下喝喝水,

然后才開始寫作業。

也可以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

帶著孩子稍事活動。

網上看到一位媽媽,

每天放學后先帶兒子去小區的健身器材處逗留幾分鐘,

讓兒子在雙杠上玩一會兒,

然后再回去寫作業。

孩子在學校一整天,

大腦已經塞滿了加減乘除,

適當活動能幫孩子換換大腦,

舒緩一下緊張神經,

用活動后的一身朝氣來面對作業,

效果也許更佳。

給孩子準備一個獨立學習空間

在綜藝《放學后》中有個孩子叫小肯,

做作業特別慢,

原因就在于他的書桌設在客廳。

開始寫作業了,

他只想做應用題不想做口算,

媽媽就惱了。

母子倆剛爭辯了幾句,

在沙發上玩手機的姥爺趕緊出來緩和氣氛,

爺孫三代一番唇槍舌戰,頗為熱鬧。

好不容易安靜下來,

姥姥又拿著紙和鼻藥過來了,

堅持讓小肯用一下藥再學習。

媽媽覺得姥姥有點干擾,

姥姥說:「一下子就完了,半分鐘的事……」

祖孫三代你一言我一語,

又是一番爭執。

就算大家不吵了,

小肯也很難安靜下來。

因為客廳是個公共區域,

書桌周圍不時有人走動。

一會兒是姥爺在掃地,

一會兒是姥姥和媽媽輪番進出廚房。

而且只要他們經過客廳,

就過來「關心關心」小肯。

小肯一邊寫作業,

一邊不時跟這個搭腔、跟那個搭個訕。

一個小時過去了,

他連一篇課文都沒讀完。

成長觀察員王琳說:

「一定要讓孩子有一個獨立的學習空間,

就沒有那麼多人去打攪他,

讓他分散他的注意力。」

孩子自控能力不足,

一個整潔安靜的獨立空間,

是他專心寫作業的必要條件。

進入小學后,

我們就要為孩子專門劈出來一個獨立的學習區了,

周圍最好不要有電視、沙發等干擾。

家長最好也不要玩手機、看電視等娛樂活動,

就算聲音吵不到孩子,

但潛在的誘惑也會讓孩子分心。

陪孩子,但不做監工

王琳也有過陪孩子寫作業的彎路。

兒子寫作業時,

她像一個監工一樣,

坐在旁邊死死盯著。

兒子長大后卻說:

「媽媽,你陪在我身邊做作業的那段日子,就是我的噩夢啊。」

一眼不眨地監督孩子寫作業,

家長累,對孩子也是一種干擾。

被盯著的孩子,

往往緊張兮兮的,

總擔心這里寫錯了會挨罵,

那里沒寫好會挨批,

注意力都用來看家長臉色了,

而不在寫作業。

如果家長還在旁邊不時地催促、糾正,

孩子慢慢就會在情緒上與家長對立,

事情開始走向惡性循環。

陪孩子寫作業,

不等于盯著他寫作業。

而是在孩子遇到難題時,

家長隨叫隨到,

完成作業后,

家長及時檢查。

整個寫作業的過程,

讓孩子自己把握。

教育學者尹建莉說:

「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

如果總是制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

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

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

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

自由的孩子,才有資格談自覺。

實現「寫作業自由」的孩子,才能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

愿每個孩子,都能擁有自由的快樂。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