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父母都深愛著孩子,他們傾盡所能給孩子好的生活條件,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未來寄予了厚望。
然而,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有出息的孩子背后必然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
好孩子,一定是父母精心教育出來的;熊孩子,一定是父母放縱溺愛出來的。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成長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如果說一個好老師,可以影響孩子三五年;但一個好的家長,影響孩子絕對是一輩子的事情。
正所謂「 桔生淮南即為橘,桔生淮北則為枳。」
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于他所在家庭環境的影響。
10年后,有出息的孩子大都來自這4種家庭,你是屬于哪一類呢?
01不溺愛孩子的家庭
每一個父母都深愛自己的孩子,然而不得不承認的一個現實卻是,很多父母的愛都用錯了方法。
家長過分寵愛孩子,可謂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
孩子成了整個家庭的中心,所有的大人都圍繞著孩子轉,恨不能把一切最好的都給孩子。
在父母的嬌慣下,很多孩子有恃無恐,成了家里的小皇帝。
父母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但過度的愛就成了縱容,成了偏袒,成了傷害。
安徽街頭,10歲男孩因媽媽不給買玩具而對媽媽拳打腳踢;
河南信陽,23歲男子父母過度溺愛,活生生餓死在家中;
浦東機場,24歲留學生因母親給的生活費不夠而當場捅死母親……
在父母的過分溺愛下,失去了自理和生存能力的孩子,最終也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
記得上學的時候,遇到過這麼一個室友,每年的假期返校,全家老小都陪著她來「報道」。
搬運行李、整理床鋪和衣柜,臨行前其母親還不忘叮嚀,可以每周把衣服郵寄回家……
過分的溺愛,自然導致了她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在日常的相處中也能發現,她的獨立自主能力欠缺,凡事都要問父母。
生活中無數事例在告訴我們,這種從小被嬌慣的孩子長大后容易受挫,經不起風水雨打。
有的還會因行事肆無忌憚,釀成大錯。
教育孩子,可以無條件的愛孩子,但絕不能溺愛。
很多父母最大的特點,就是溺愛而不自知。
02情緒穩定的家庭
教育孩子,對父母最大的考驗莫過于情緒管理。
父母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
當你對著孩子發脾氣,肆意怒吼的時候,孩子看到的只有暴力和絕望。
經常發脾氣的父母,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緊張、恐懼、充滿戒備。
經常被吼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呢?通常情況下,被吼的孩子會表現出這樣的反應:
很自卑,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喜歡偽裝自己,假裝自己很強大;
習慣去討好別人,害怕自己受傷害;
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習慣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蒙台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由于童年時期遭受的創傷所致。
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行為,都有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巨大陰影,以致影響孩子一生的心理和精神。
每個人終其一生也難以擺脫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不管過去多少年,你的身上總能見到原生家庭留下的印跡。
孩子,是慢養的,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需要父母細膩的呵護和理解。
當你想發脾氣的時候,深呼三口氣,把發脾氣換做溝通;
平和而堅定的表達自己的意愿,用同理心去教育孩子,比大發雷霆效果好得多。
03父母懂得放手的家庭
中國的家長,可以說是最「盡職」的家長。很多家長一有了孩子,就把大多數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為了不讓孩子碰著、磕著、受委屈,簡直操碎了老母親的心。
哲學家弗洛姆說:「如果沒有尊重,愛就很容易墮落為統治和占有。」
「請幫助我獨立完成」,是每個孩子天性的內在需求。
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幼兒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不要給兒童的正常化成長設置障礙。
家長們要學會「放手」,而這就要堅持這一原則:最少的指導,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勵!
正如蒙台梭利博士所說,「 永遠別去幫一個孩子做他自己覺得能搞定的事情。」
父母越舍得,孩子就越優秀。
父母舍得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孩子就會變得勤快起來了;
父母總是不舍得放手,事事都要替孩子操辦,孩子就會越來越懶惰,很難養成自律的習慣。
不要覺得愛孩子,要替他做一切!沒有鍛煉機會,等于是沒有成長!
孩子缺乏動手力、實踐力,長大后生存能力差,缺乏力主人翁意識,缺乏責任感,將來走向社會也容易被排擠的。
優秀的人生,從來不是父母安排的,而是靠自己走出來的。
只有及時放手,讓孩子在探索中前行,才能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04父母自律、上進的家庭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你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要努力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希望孩子熱愛讀書,那你自己就要捧起書本,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書香之氣的家庭氛圍。
好學、上進的家庭,大機率會養出一個追求知識、熱愛學習的孩子。
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家庭熏陶,是其他教育形式很難比得上的。
海邊沙灘上,一只母蟹對小螃蟹說:「孩子,你怎麼老是橫著爬,為什麼不直著走呀?」
小螃蟹委屈地答道:「媽媽,我是照著您的樣子走的呀!」
雖然是一個小故事,卻能帶給我們無限的深思: 孩子,就是那個踩著我們腳印行走的人。
你暴露給孩子什麼樣子,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教育的根是從家延伸出來的,而家的經營關鍵在家長。
如果你能夠堅持自我學習,給孩子樹立了最好的榜樣,不用督促和說教,就是最好的教育風向標。
很多道理大家都懂,但從「懂」到「做」,卻是一個大難題。
當你放下手機,孩子對手機的興趣也會減少;
當你努力上進,孩子也會干勁十足,勇往直前。
能滲入孩子心靈的,不是父母們做的那些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父母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教育最好的模樣,就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教育家馮那斯基說:「孩子成為什麼樣,全靠父母塑造。」
孩子的習慣就是父母的習慣,家庭教育歸根到底,就是父母以身作則,以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孩子。
愿我們都能成為孩子身后,那個同樣優秀的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