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有養育子女的責任,父母對待孩子的心意自然是 不可置否的珍貴,不過在不同的國家,父母們對孩子的 養育方式有著很大的不同,雖然同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在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上有著很 明顯的差異。就拿同為亞洲國家的日本來說, 日本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與中國父母大相徑庭。
陳女士成功晉級為新手寶媽,作為 來到日本不到兩年的 中國媽媽,在教育理念上,她和丈夫以及婆家都有很大的 「分歧」。
陳女士發現,日本的父母過得很「輕松」,尤其是在帶娃這事上特別 舍得「放手」。在日本很難看到家長送孩子上學的情況,孩子們 自己上下學的情況十分普遍,家長幫助孩子背書包的情況更是聞所未聞。
在幼稚園里,孩子們還被要求 光腳上體育課,日本父母認為,赤足可以助力孩子的成長發育,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好處。但是這在陳女士看來卻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著涼、拉肚子。日本父母會讓孩子自己吃飯, 自己收拾餐具,但是陳女士卻覺得「 小孩子沒必要那麼辛苦」。
而且日本的孩子在成年后很少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即便沒有工作也會 租房在外生活。這在陳女士看來實在是有些太過 「不近人情」。但是陳女士的日本丈夫卻表示,自己也是在18歲后就離開家的,「如果孩子長大了還和父母同住,這會招來 很多議論的。」
日本父母和中國父母在養娃理念方面有哪些差別?
在養育問題上,日本父母更加在意孩子的 獨立性培養,相較于中國父母來說,日本父母更加 「狠心」。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會為孩子灌輸盡量 不要麻煩別人的思想,遇到問題盡量自己解決。
所以不管是日常的衣食住行,還是人生選擇,日本父母的干預程度都要比中國父母少很多。在日本家庭中,孩子會享受全家人的疼愛,但是卻 不會享受「特權」。
雖然說,日本父母 舍得放手,但是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日本父母卻 很有擔當。日本父母大多會自己帶娃,很少 求助于家里的老人。所有有很多日本女性在當了媽媽后就會選擇做全職主婦,親自陪伴孩子一起長大。
在孩子們長大后,日本父母與孩子間的 「個體」關系表現得更加明顯。父母的錢、時間、社會關系都是屬于他們自己的,所以日本父母不必擔心被孩子 「啃老」,子女買房、買車的需求 與父母無關。當然,在日本也不存在被父母「催婚」的情況,也不存在父母 攢局的相親。
為什麼中國父母和日本父母的養育理念會有如此大的不同?
雖然同為亞洲國家,但日本這個國家在教育方式上有著鮮明的個性特點。在教育傳統中,日本的教育體系更加 推崇獨立化,為了能夠「少麻煩別人」,家庭甚至整個社會都更加青睞提升個人能力, 減弱個體依賴感。
在國家制度方面,在日本,父母想要給孩子買房子需要 繳納高額的稅費,另外有相關法律規定,父母與成年子女間有大額資金往來需要及時報備說明緣由立好字據,不然很有可能會被定義為 偷稅罪。也就是說父母想要給孩子更多「金錢便利」,這還得 承擔高稅。
日本人民的生活成本高,社會競爭壓力大,這也決定了父母們不得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重視起其 自身能力培養。畢竟父母應付生活的壓力已經倍感艱難,真正能夠幫到孩子的,還得是他們自己 真實的實力水平。
日本父母的帶娃理念有哪些優越性?這幾個方面值得借鑒
日本父母在處理親子關系的時候會表現得更為 冷靜理智,雖然這看起來有些「冷漠」,但是卻能夠使得親子關系中的相對獨立性得到凸顯。
父母和孩子之間有親密的情感關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父母要 替孩子代勞,也不意味著父母要甘心為孩子奉獻。少了父母給予的便利時,孩子或許會多吃苦,但是他們卻也會因此變得更有主見,擁有 人生的選擇權。
第一:注重孩子個人能力培養
日本父母們對于孩子的個人能力培養十分重視,這其中包括 學習力、思考力、創造力等等。雖然日本父母不會傾家蕩產地給孩子買學區房,但是卻不會放過生活中每一個鍛煉孩子能力的機會。事實上,個人能力的高低才是決定其未來成長之路是否 走得遠、走得穩的基本。
第二:重視家庭生活中的挫折教育
中國父母總害怕孩子會受傷、會失敗,但是日本父母卻害怕孩子的生活過得太平順。在日本 挫折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父母們樂于看到孩子在挫折和失敗中成長起來。在孩子受委屈時,父母不會幫其找理由推卸責任,相反地,他們會 鼓勵孩子去勇于承擔。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角,如果不能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的話,一味地給予孩子只會招致孩子變本加厲的索取。適當地保持 分寸感、界限感,這反倒讓親密的親子情感關系得到了守護。
心理學家說,父母與子女的愛最終會走向分離。所以能夠早點為這樣分離做好教育準備,這對于父母和孩子而言都事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