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超人」,這句話常被拿來形容母親。
好像各種社會輿論都要「逼迫」女性當了媽以后就必須要做到完美,孩子沒教好,責任全在母親。殊不知,天底下本身就沒有百分百完美的人,我們又為何要求母親要做到滿分才行。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就我自身感受而言,自從成為一名母親以后,總是會被夸「女子本弱,為母則剛」,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并沒有特別開心。
突然間想起《三十而已》,顧佳說的那段話:
「當了媽以后,你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屈,憋屈在一個叫媽媽的頭銜里,什麼身材走樣,情緒變壞,這些都不是最糟糕的……我出了月子的第一天,突然感覺到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徐子言的媽媽。」
當初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忍不住鼻酸了,天底下有多少母親自從生了孩子以后,生活重心就從自己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大家都默認「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好像母親為了孩子就得犧牲一切。
「完美媽媽」,是最大的騙局
點開某些社交平台,多的是一些母親凌晨五點起床給孩子做「滿漢全席」,做完飯以后還得伺候公主少爺起床用餐,急匆匆送上學。
忙活了一早上,媽媽才能回家吃上幾口已經涼透了的剩飯。
已經內卷到這種地步,評論區竟然還有人挑剔母親做出來的食物賣相不佳、營養搭配不夠,要不就是母親打扮過于邋遢,影響孩子的審美觀。
每次看到這些畫面的時候,同為母親的我都忍不住血壓上升,凌晨五點就要伺候孩子,竟然還有人挑剔。
除了外人,家里人對母親這一身份的要求也頗高,只要你稍微有一處沒做到位,讓孩子受傷,你可能就要面對全家人的指責和質疑。
「你是媽媽,怎麼看不好孩子。」一句話似乎就否定了你的全部,令你陷入焦慮、自我懷疑之中。
可盡管你再竭盡全力地成為一名完美媽媽,依舊沒辦法改變局面,全家人都覺得你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特別是孩子, 沒有半點感恩之心。
就像電影《壞媽媽》中的女主,十項全能,把孩子照顧得妥妥帖帖,結果卻無形中讓他們養成了「惰性」,已經十幾歲還什麼家務都不做,每天只會在飯桌前等吃,對媽媽也毫不尊重。
這些現實都在警醒著各位母親:有時候不必過分苛求完美,適當地「懶一點」、「壞一點」,可能更利于孩子的快速成長。
媽媽在以下方面越「壞」,孩子越優秀
教育學家錢志亮認為:「壞媽媽」,才能培養出好孩子。
一個滿分的媽媽,常常把孩子獨立和成長的機會抹殺了,小孩反而沒有自己成長和進步的空間。
不過,他這里所說的「壞」,并不是指對孩子態度惡劣或者是教育嚴苛,而是指在愛孩子的同時,要立好規矩: 有些壞習慣不能慣;孩子自己的事情別插手;該他面對的挫折,別擋在前面。
基于此,我給大家總結了以下幾點:
1、在糾正孩子的壞習慣上,要學會「壞一點」
孩子的成長道路上難免會犯很多錯誤,例如貪玩、頂嘴、撒謊等,這些壞毛病一旦養成,對孩子的未來會造成諸多負面影響。
所以如果當我們發現小孩有這些問題,不妨當一個「壞媽媽」,及時指出孩子的錯誤,給他們立好規矩,不能因為心軟而放過小孩。
要知道,溺愛只會換來孩子的膽大妄為,將來所造成的后果不可估量,與其等到那時再懊悔,不如趁著他們還小的時候,及時糾正過來。
2、在孩子自己能完成的事情上,要學會「壞(懶)一點」
中國有很多「包辦媽媽」,她們幾乎為孩子考慮了一切,明明有些小孩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她們也要替辦。
這種所謂的犧牲奉獻精神,看似偉大,實際上是在扼殺孩子成長的可能性。
教育家馬卡連科也說過:「為孩子付出一切,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比起一味地包辦犧牲,學會適當地偷懶,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給他們動手和嘗試的空間,你會發現小孩的自主性和獨立能力都在加強,而且更懂得感恩,將來孝順又爭氣。
3、在孩子要自己面對的挫折上,要學會「壞(狠)一點」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上無數的坎坷和挫折,有時候適當地讓孩子學會自己去面對和解決,這并不是一件壞事。
可惜生活中有很多母親,總是擔心小孩會受傷,所以一旦發現問題,就擋在孩子的前面,結果導致孩子們沒法培養「逆商」。
再次遇上挫折,第一時間跑去求助父母,沒辦法自己解決,這種人生態度往往會令孩子走不長遠。
【最后總結】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我們只需要做足夠好的媽媽。太多或者太少的好,對孩子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這類「足夠好的媽媽」,陪伴著孩子一起成長和進步,在孩子有需要的時候,給足其安全感和幸福感,在孩子長大后又能體面地從子女的生活中退出,給足其個人空間。
所以,在日常中不必要求每位母親都能做到100分,能達到60分已經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