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二胎時代的來臨,有部分家長都有了二胎,或者在籌畫著二寶的來臨,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了的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顧此失彼是機率問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因為二寶的來臨,把更多精力就放在更加年幼的二寶身上,從而忽視了大寶的感受。
這樣有失公平,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都是十月懷胎從媽媽的肚子裡出來的,本就不應該有分別,無論大寶多大,始終還是個孩子,我們不能因為二寶從而去苛求了大寶!
我們不應該給大寶規定那麼多「應該」!雖然年齡稍長,但還是孩子!
身為老大不應該就冷落,隨便多了個弟弟或妹妹,但是還是應該享受本應屬于自己的父母之愛!
手心手背都是肉,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寶,所以作為父母應該平衡孩子之間的關係!
01
幼稚園門口聚集了幾個人,圍觀的物件是一對母子。媽媽懷裡抱著幾個月大的孩子,正對著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又吼、又叫。
小男孩背著書包,站在那兒一動不動,臉上帶著執拗的表情。
據媽媽說,大寶今年上大班了,一直都很聽話,最近半年,不知道怎麼了,不僅拒絕上幼稚園,在家也很不聽話,這讓本來又多了一個孩子的家長更加苦不堪言。
圍觀的家長們沒有去阻止媽媽,讓他不要訓斥孩子,而是勸說背著書包的小男孩,「快遲到了,趕緊進去吧」、「馬上要做操了」、「都大班了,要聽話呢」,也有家長說這個孩子媽媽不容易,抱著小的送大的,這老大還不省心… …
就這樣僵持了二十幾分鐘,小男孩絲毫沒有妥協的意思。媽媽懷裡的二寶開始哭鬧,這個媽媽轉身就走了。我以為小男孩會哭鬧著追媽媽,沒想到,他低著頭慢慢走進了幼稚園,臉上的落寞一覽無餘。
這落寞讓人心疼,卻不被他最在乎的人察覺… …
很多家庭要二胎的初心,就是為了讓大寶有個伴兒,在以後的生活中,多一個一起扛事兒的人。可往往卻發現: 二寶是生了,可大寶卻根本不喜歡二寶。
02
孔融讓梨,是建立在自願之上的
有一期《少年說》中,六年級的崔兢站在天臺上,哭著向爸爸喊道:
爸爸,你能不能不要每次都相信自己的想象,能不能試著,相信我一次?
原來,她有一個妹妹,很霸道,時不時欺負她;而爸爸很不公平,每次都只相信妹妹,訓斥姐姐,讓她懂事,讓著小的。
爸爸很久之後才說「你上學時就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古人都知道以大讓小,你又比她大,這個道理還要我講嗎?」
崔兢不解,接著說道:「為什麼每次她做錯了,道歉的是我?」
爸爸依然為妹妹辯解:「她小她不懂事,難道你也不懂事嗎?」
女孩最後再次申辯道:「我永遠比她小6歲,難道要我讓著她一輩子嗎?」
是啊,妹妹也有長大成人的一天,姐姐年齡大,不能成為一輩子都讓著小的理由,但是爸爸依然不為所動,堅持認為,大的要讓著小的。
教育孩子,最怕的是按照表像來教育,「孔融讓梨」就是個表像。
搶玩具時,教導孩子要學孔融;吃東西時,讓老大學著孔融做;甚至是做家務時,也要教導老大多承擔一點。
所以,老大承擔了更多的壓力,變得越來越不開心,越來越沉重。
《奇葩說》的陳銘說的很對,孔融讓梨是建立在孩子自願的基礎上的。
梨首先是遞在了孔融的手上,他才心甘情願地讓給比自己小的,而梨還沒有放在孩子手上,你就跟他說要讓著小的,換誰也不開心。
所以,大的讓著小的,一定是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的,是孩子的主動選擇,而不是大人的強制選擇。
父母的愛,就是大寶和二寶之家你的天平,如果父母偏袒了一方,那天平就會失衡,何談兄友弟恭?
天平失衡了,自然輕的那一方就會想方設法地增加砝碼,有可能是討好父母,有可能做一系列報復行為來吸引父母的關注。
並且,原本能和睦相處的兩個孩子,因為你的錯誤教育,導致孩子關係差,視對方為仇敵。
所以,應該被教育的是父母自己,而不是老大。
03
老大不應被冷落
做父母的在決定生二胎之前就應該明白這一點:我們要二寶的目的是多給大寶一份手足之情,而不是剝奪大寶被愛的權力。
父母應準備二份愛,而不是把對大寶的愛分給二寶。因為,不管大寶多大,首先,他還是個孩子。
父母要讓大寶意識到,這個小傢伙是自己的弟弟妹妹,不是和自己爭奪寵愛的入侵者。不妨讓他參與到小寶生命孕育的每一個過程,也能讓大寶學會感恩,體會寶媽當初生自己的辛苦。
李玫瑾教授說過,兩個孩子起爭執時,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大的身上,不要放在護小的上面。
例如分橘子,父母不要分,剝好後交給大的,讓他去分,他願意分給老二多少就分多少,家長不要說;而老二即使被分得少,他也不會說,因為老大的身份擺在那。
而事實往往是,老大有了權利後,會慢慢地照顧小的,主動給小的更多。
假如父母說,你是老大,要少吃點,多給弟弟、妹妹一點,是不是老大不開心,老二心裡得意?
尊重老大的身份,他才會做出你期望的樣子。
Wendy媽咪有話說:
父母的愛和關注是根本
《波斯克育兒經》提到過,大寶之所以會嫉妒二寶,最根源就在于怕二寶分走了爸媽對自己的愛。
老大怕被冷落,怕被老二搶走了本該屬于自己的愛和關注,這是所有孩子的本能。
而反應遲鈍的父母卻強制讓老大接受老二,沒有任何心理建設,沒有考慮老大的感受,還經常灌輸「孔融讓梨」的思想。
結果不僅不如自己的預期,反而還愈演愈烈,孩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差。
在不缺少吃穿的年代,父母的愛和關注是最大的資源。
我們要父母做的是,讓老大感受到足夠的關注,讓他明白,爸爸媽媽還是一如既往地愛我,並且還多了一個愛我的人。
當你做到這點時,才能真正地讓孩子學會「孔融讓梨」。
不管怎樣,對于二胎媽媽,給予兩個孩子同等的愛還是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