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陪孩子做游戲、與孩子聊天說笑、教孩子種花植草,在這些平凡的小事中,如果能賦予儀式感,就能使其變得與眾不同。
儀式感是親子感情的潤滑劑,用心的準備讓孩子感覺被在乎、被重視,能讓你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更近、關系更親密和諧。
這些年,我們經常說富養孩子。
但真正的富養不是用錢堆出來的富,也不是棍棒教育逼出來的養。
而是能讓孩子自然地能體會到家庭里的溫暖和歡愉,不刻意、不偽裝,真實地感覺到幸福感和安全感。
這些,都離不開儀式感的營造, 比如偶爾給孩子準備一個小驚喜,小禮物。
陪伴是最好的禮物
去年涂磊老師在兒童節當天,為女兒小櫻桃親手做了一只紙恐龍,之后扮演恐龍和帶著紙恐龍頭套的女兒在草坪上奔跑嬉鬧。
一直以為,涂磊老師是個嘴巴厲害又嚴肅的人,沒想到涂磊老師對女兒這麼溫柔,試問這樣的父親,誰不喜歡。
即使涂磊老師兒童節這一天沒有花費一分錢給女兒買禮物,但他卻花費了不少時間為女兒制作小恐龍,還送上自己的陪伴。
這不就是兒童節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嗎!
「禮物」對于孩子來說是充滿誘惑和驚喜的存在,很多家長覺得「禮物」離不開物質,但其實對孩子來說金錢并不重要, 他們「最渴望」的4份「禮物」,和金錢關系不大,卻還是經常被父母忽視。
無條件的愛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這世界上沒有什麼,能替代父母對他們的愛和陪伴。
每一個自信、陽光、優秀的成年人,都一定在童年被溫柔的愛和教育呵護。反之,那些內心有暗影的成年人,很多都是因為在年幼時或多或少被忽視。
對于父母來說,要做到對孩子真正無條件的愛, 需要做到:包容、理解和接納—— 不管他在一方面表現優異還是反應遲鈍,你都能夠理解他是個孩子,接納每個人成長的腳步各有不同,因而一如既往地愛他。
父母的擁抱
有很多家長覺得教育孩子不能過于「友善」,一定要嚴厲些,還有一些家庭是標準式中國家庭,不會直言表達自己的愛意,吝嗇擁抱。
當看到別人家擁抱時,孩子總會流露出無比羨慕的神情, 其實家長通過肢體去表達,比如撫摸一下孩子的頭、擁抱一下孩子,孩子都能感受到這種「有溫度」的表達。
羞于表達的父母,要慢慢學會通過肢體接觸讓孩子從心靈上接受你。
全家出游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家庭的現狀是,周末只有一個家長陪著孩子,另外一個或忙于工作,或忙于其他應酬。
全家一起外出旅游,除了可以 憑借愉快的氣氛增進親子之間的關系之外,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也能擴大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知識
走得越遠,看得越多,懂得越多,眼界和心胸越寬闊。
和孩子一起做手工
很多上班的父母沒空陪孩子玩,除了周末帶孩子出去玩耍以外, 還可以在下班后陪孩子一起做手工。
做手工不需要很長的時間, 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完成手工品之后,孩子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父母也可以借此把手工品當做禮物送給孩子。 陪娃做做手工,不僅給孩子送出了一份有意義的禮物,還能給孩子安全感、成就感,豈不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