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青春期,容易疏遠媽媽?你的三種行為,正在把娃越推越遠

Wendy媽 2022/10/14 檢舉 我要評論

母親,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大人物。她們給予了孩子生命,帶給孩子溫暖、光明和愛。

在幼年的時候,孩子們視母親為生命的全部,認為任何人都沒有媽媽重要。可等到她們進入青春期以后,母親似乎已經慢慢成為了孩子生命里的邊緣人物,說話的分量越來越小,這是為何呢?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為何孩子到了青春期,容易疏遠媽媽?

談起這里,父母們就需要先來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發育特點是怎樣的:

A:青春期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二叛逆期

通常孩子在11~12歲以及15~16歲兩個階段,恰好是青春期發育的國中階段,孩子的心理波動起伏較大,其自我意識過于強烈,對獨立、他人尊重、自由、權威開始有追求,討厭他人的管束。

而在中國家庭中,很多都是媽媽教育、管束孩子偏多,這時你們就成了孩子們的反抗對象,孩子們為了彰顯自己已經成長,是一個獨立的大人,會故意忤逆甚至是疏遠媽媽。

B:青春期的小孩心理矛盾多

在發展心理學上,把青春發育期又稱之為「危機期」,這個年齡段的小孩,心理矛盾較多,他們其實也正在遭遇各種壓力、矛盾的沖突。

拿兩個最典型、最普遍的來舉例:

1、心理上的成人感和現實的「半成熟」狀態下的沖突

青春期的小孩,他們的生理開始慢慢發育成熟,開始慢慢接近成年人的模樣,這就導致了孩子們的心理也發生變化,開始出現「成人感」,以為自己已經成了大人。

所以要求跟成年人一樣,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重,能有充分的自由,但實際上,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都還只是「半成熟」狀態。

2、渴望「斷乳」和習慣依賴的矛盾心理沖突

青春期的小孩自我意識發展,渴望獨立,渴望心理「斷乳」,擺脫父母的掌控,可遇到復雜的事情時,又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支持,習慣性依賴父母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這些復雜矛盾的心理,往往就讓孩子的性格顯得有些陰晴不定,對待父母的態度更是好不到哪兒去。

尤其是媽媽作為教育掌權者,你們的某些行為,容易觸及到孩子敏感又脆弱的心,令孩子們避而遠之。

媽媽三種行為,容易把孩子越推越遠

1、喜歡講大道理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里面提到:

母親喜歡給孩子講大道理,本身就是在給孩子傳遞自己的育兒焦慮。

這些母親因為工作或者生活的壓力,情緒無處發泄,最終把孩子當成「垃圾桶」,對著他們發號施令,不停地講大道理,來獲得掌控別人的快樂,轉移自己的負面情緒。

結果母親的情緒被發泄了,孩子的內心卻承受著源源不斷的焦慮。最終形成的局面為:孩子不堪重負,叛逆反抗。

而且越是愛講大道理的母親,往往越容易讓孩子心生抵觸心理,母子關系變得疏遠起來。

2、管束過嚴

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所以在媽媽們看來,世界是危險的,所以媽媽們總是提心吊膽,對孩子過多管束,希望能保護他們的安全。

殊不知,青春期的小孩自尊心格外得強,更加希望能給獨立解決問題,希望母親能把自己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而不是小朋友。

母親的過多管束,反而會令他們出現強烈的挫敗感,更加不愿意向母親袒露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不自覺把孩子推遠。

另外,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權威主義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心理往往容易自卑敏感,而青春期的小孩本身就容易放大情緒,你們的壓制和管束,更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3、從不認可孩子

《涼子訪談錄》中,有一期節目令人印象深刻:

一位青年女性受訪者,她從小到大都渴望得到母親的認可,可希望一直落空。

還記得之前有一次數學考試,她考了117分,離滿分就差3分,她興沖沖地回到家把好消息分享給母親,渴望得到對方的夸贊。

結果母親卻一臉冷漠地說:「還差三分呢!」

這讓女孩內心異常崩潰,覺得自己再努力有什麼用,反正在母親心里自己永遠都差三分,這種挫敗感讓她記在現在,性格也變得自卑敏感,甚至一度抑郁。

青春期的孩子,更是需要父母的肯定教育,你們一句輕飄飄的打擊,不僅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還可能否定了他們的未來。

尤其是本身就內向敏感的小孩,如果經常被母親打壓,很容易自暴自棄。

心理學家杰姆斯曾經說過:「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和欣賞。」

母親的肯定,往往能夠成為孩子們的前進的動力,對青春期的小孩,更要學會多肯定和贊美孩子的個人價值噢~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