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束手無策?運用「魚缸法則」,克服孩子的「不規則任性」

Wendy媽 2023/04/19 檢舉 我要評論

孩子任性是天性,家長一味的壓制是不可取的,必須得理性。一時的打罵,雖然家長解了氣,但對孩子而言傷害卻是永久的。 深挖孩子任性背后的原因,才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通行密碼。

造成孩子任性的三個主要原因

1.自我意識的覺醒

很多孩子從兩歲開始就已經有自我意識了,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也不例外。當孩子逐漸形成自我意識,那麼他們就會根據自己的想法而行動。

所以,孩子們會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為。

2.家長的過度約束

電視劇《小歡喜》中,喬英子她每天吃什麼、學什麼、怎麼學、甚至怎麼玩,去哪玩都在媽媽的嚴密掌控之下,媽媽對她過度的束縛讓她喘不過氣來。

于是長期下來, 任性就成為她在媽媽高壓之下的反抗方式。媽媽要她努力學習,她偏要曠課玩樂高;媽媽希望她補充營養,她偏要偷偷吃著那些毫無營養的零食。英子所表現出來的任性,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故意跟媽媽對著干,這些都和媽媽日常嚴密的約束分不開。

3.家長無原則的妥協

哭和鬧,都是孩子任性的武器。孩子會帶著試探的心理,對家長的容忍邊界做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家長有原則、有規則,就尤為重要,作為家長,過度的束縛會讓孩子發起反抗,而 無原則的妥協,則是對孩子的縱容

面對孩子的任性,建立適度的原則,給予孩子有界限的空間,才是讓孩子戒掉任性的正確方式。

魚缸法則:面對孩子的任性,給他們適度的自由空間很重要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則,對于家庭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就是「 魚缸法則」,它來源于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美國的一個工廠里,有一個魚缸,里面有十幾條熱帶魚,它們長約三寸,脊背一片紅色,很漂亮。這些魚生活有一次,魚缸意外被打碎了,人們便把十幾條熱帶魚暫時安置到了院子中的噴泉里。

2個月后,人們到噴泉邊打撈那些小魚時猛然發現,那些魚竟然都瘋狂的長大,短短2個月的時間,竟由三寸長長到了一尺。

魚缸法則的核心,在于給對方適度的相對自由的空間。

運用「魚缸法則」,讓孩子不再任性

1.尊重孩子的意見

每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并不是家長的附屬品,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興趣,自己的決策,家長傾聽孩子的心聲,聽取他們的意見和想法,尊重他們的意見與選擇權利,讓他們的生活有空間和自由。

2.制定規則

只有明確了規則,劃分了行動邊界,才能真正保證孩子在規則之內的自由。如果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的約定,孩子沒有遵守,家長就可以適當的給孩子一些懲戒措施。

給孩子相應的制約,能讓孩子的心中有一些忌憚,而不是由著自己的性子,為所欲為。

3.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

面對孩子的需求,不僅要尊重,要設定邊界, 最重要的還要讓他們形成自律的習慣。比如,幫助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做事之前制定時間計劃表。

多一些自律,才能讓自己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行為,從而少一些任性,找到恰到好處的安全感與舒適感。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