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件事母親越能「忍」,教育出的娃就越優秀,長大更容易有出息

Wendy媽 2023/03/27 檢舉 我要評論

在一個家庭中,父親更多的是一家的頂梁柱,負責給一家人提供經濟支撐,母親更多的是照顧孩子,處理家里的家務事,雖然教育孩子是父母親共同的責任。

但與父親相比,孩子和母親的相處時間更多一些,母親心思更細膩,對孩子也更加了解一些,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鄭淵潔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的成長,成也母親,敗也母親,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在這三件事情上,媽媽越能忍,教育出來的孩子更加優秀。

1、忍著不幫助孩子

孩子吃飯的時候將飯灑了出來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拿過勺子喂孩子吃還是鼓勵孩子讓他自己吃,鼓勵孩子讓他自己吃才是正確的做法。

前幾天去一位朋友家里玩,朋友六歲的女兒糖糖正在用手洗自己的小背心,邊搓衣服邊唱歌,吃飯的時候,糖糖因為拿勺子不穩灑了幾粒米出來,朋友便幫她收拾了灑出來的幾粒米,然后溫柔的給她說:「寶貝,你今天很棒,灑出來的米粒變少了,你要繼續加油哦」

朋友對糖糖的教育方式我非常認可,作為父母,有時候要忍住不幫助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學會獨立,學會勇敢,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才會增強,自我效能感是什麼?

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說白了自我效能感就是遇到一件事情時的自信程度,父母經常幫助孩子,孩子遇到問題就想著要父母的幫助,他們不敢相信自己能做好一件事情。

如果父母不常幫助孩子,孩子經常自己做一些事情,這樣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增強,遇到事情也會勇敢的面對。

2、忍著不吼叫孩子

有數據顯示,在中國,有超過90%的家長吼過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在孩子做錯了事情或者考試沒考好的時候會吼叫孩子,但吼叫孩子是不對的。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研究發現:言語壓力會造成孩子大腦損傷,孩子的大腦正在發育,他們的言語調節能力比成年人差很多,父母的大吼大叫會讓孩子充滿壓力,大腦為了適應環境,會轉換為求存模式,孩子就會變得膽小、懦弱,傾向于討好其他人。

經常被父母吼叫的孩子容易患上討好型人格,他們不自信,害怕被父母吼叫,害怕被父母厭惡,為了不被父母吼,他們就會討好父母,長此以往,孩子不僅會討好父母,也會討好其他人,活的非常累。

作家蔣方舟曾經在《奇葩大會》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表示自己以前就有討好型人格,會主動討好別人,哪怕自己沒有錯也會跟別人說對不起。

3、忍著不給孩子施加太多壓力

很多權威醫學機構幾乎都認同「大多數疾病都是由壓力引起的」

這個觀點。

哈佛醫學院網站中曾提到了這樣一句話:如果承受壓力過大、時間過長,就容易產生「慢性壓力」,進而會導致心臟病、中風,甚至還常會引發癌癥和慢性呼吸道疾病。

生物學家Bruce Lipton博士表示:「95%的疾病都是由壓力引起的,剩下的5%來自基因,也就是祖先的壓力。」

湖南衛視的一檔節目《少年說》中有一位小女孩吐槽:別人的大學聯考倒計時是三百多天,自己的大學聯考倒計時三千多天,這位女孩告訴媽媽:不要給我太大壓力了!

壓力過大對孩子是沒有好處的,表弟今年讀高二,姑姑整天在他耳邊嘮叨:「你要好好讀書,一家人都是為了你在努力,你看爸爸媽媽工作多辛苦」,這樣的話語讓表弟感覺壓力很大,一度出現了厭學心理,不想去學校讀書,因此父母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多的壓力,適當的壓力可以促進孩子的進步,但一定要有個度,不能過量的施加壓力。

媽媽在孩子的教育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所以媽媽一定要注意,正確教育孩子,一定要忍住不幫助孩子、忍住不吼叫孩子,忍住不給孩子施加太多的壓力,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身心皆健康的孩子。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