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為什麼不能向孩子哭窮?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Wendy媽 2023/04/23 檢舉 我要評論

曾經一個大學生說的話引起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她說:「 自己從來不舍得買貴的化妝品和口紅,剛發了獎學金,好想買一只MAC口紅,但是學費太貴了,家里條件又不好,買了內心會有負罪感,我應該買嗎?

看到女孩的話,讓人莫名心疼,一個勤奮上進的女孩,靠努力學習換來的獎學金,想買自己想要的禮物,內心不是愉悅和奮斗之后帶來的滿足,反而是深深的負罪感和不配得感,實在讓人難過。

這背后折射的不是一支口紅的問題,而是女孩內心的自卑,和長久以來不被滿足的不安全感。

說到底,這跟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關。生于或貧窮或富貴,孩子都沒有選擇權,但是他對待物質的態度,卻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后天選擇的映射。

你的父母,有沒有對你說過這樣的話:

去超市前就跟你交代好了: 去超市別買太貴的東西,不要見了什麼就買,少買點就行了

你買了一本課外書,他們會說: 就知道會亂花錢,買這些有什麼用

諸如此類的話,潛台詞是:我們家沒有那麼好的條件,不要浪費,要節約。盡管很多家庭并不是真的窮,卻還是喜歡用哭窮來教育孩子,父母哭窮的本質,是希望孩子聽話懂事,不亂要東西,不亂花錢。

可是, 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哭窮,抱怨「沒錢沒法過日子」,這樣只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自卑,孩子也會缺乏安全感

心窮的孩子,一輩子都充滿匱乏感

每次和好朋友去逛街,她都會說:「想買什麼就買,偶爾奢侈一次,不然老了之后你再買你先在想買的東西,還能一樣嗎?」

前幾天看見網友說過這樣一句話,小時候就喜歡玩具槍、賽車,但是家里買不起,現在成年了,自己出來創業,是個玩具店的老闆。

那些小時候沒被滿足的欲望,都變成了長大后的執念。這種匱乏感,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跟孩子哭窮,會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芳芳的家庭經濟條件還不錯,可是她的母親處處精打細算,平時非常節儉。在芳芳的記憶里,母親總是對她說,過日子要勤儉節約。

小時候雖然也羨慕別的小朋友有漂亮的芭比娃娃,但是芳芳仍然很乖巧地只讓媽媽給她買便宜的布娃娃。漸漸地,芳芳也認為自己是不重要的,不配得到好東西。

成年后雖然外表姣好,各方面條件都不錯,性格卻自卑敏感,內心毫無安全感。

父母不經意的言行,就像一顆種子,會隨著孩子長大而變大,結出誰也不愿意接受的果實。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要這件東西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動畫片《櫻桃小丸子》中有一集叫做《我們家很窮》,印象最深的描述是「全家人一起吃火鍋時,會把豬肉和牛肉混在一起煮,因為日本的牛肉太貴。」

但是小丸子并沒有因此在和家境優渥的同學相處時表現出低自尊,永遠不卑不亢、自信開朗,這里面就藏著她家人的教育哲學: 小丸子的爸爸從來不哭窮,把吃到難得的牛肉當成是一件幸福的事;爺爺即便吃豬肉,也很開心

全家人給小丸子展現出的,永遠是積極樂觀、懂得珍惜和感恩生活的態度,而不是消極的抱怨與訴苦。

一個孩子的內心是否富足,絕對不是物質多少,而是一個家庭對待生活的態度。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絕不會給孩子灌輸過多物質上的狹隘價值觀,對于貧富能做到不抱怨、不炫耀。

如果家境貧窮,幾乎注定了無法給孩子鋪就完美的成長道路,做父母的,要做的應該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支持、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嘲笑孩子的夢想,把他培養成一個坦然自信、樂觀陽光的人,即便生活再難也不喪失勇氣。

一個家庭,可以物質貧窮,但精神不可以匱乏。我們可以窮在經濟,但要富在格局、教養、三觀。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