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二年級的成績最具有「欺騙性」,只有邁過三年級的坎,孩子的成績才「貨真價實」!越早重視「三年級」現象,對孩子未來學習幫助越大!
不少三年級家長,都在承受「三年級現象」煎熬:
孩子做事丟三落四,作業粗心大意;
上課無精打采,沒有興趣回答問題;
動不動頂嘴,時不時唱反調;
關鍵學習成績還一落千丈!
以前輕松就能考滿分,現在要上80都不容易……
這孩子,到底怎麼了?
這就是小學生群里里特殊的「三年級現象」,雖不是必然,卻普遍存在。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1、學習,后勁不足
抱著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目標,有不少家長都會讓孩子提前學習課本知識。「搶跑效應」在一年級時特別明顯,等二年級結束,基本消失殆盡。
2、 難度加大,理解不夠
相比一二年級的知識,只要讀讀背背,基本就能輕松拿高分。三年級以后的學科知識,就有了新要求,新難度。孩子如果基礎不扎實,思維沒打開,方法未掌握,很容易成績跟不上。
3、專注低下,習慣不好
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出現「三年級現象」,但現象明顯的孩子,一定存在專注力低、學習習慣不好等情況。隨著學習難度不斷加大,上課不專注的孩子往往一走神,就會錯過知識點,日積月累,年級越高,差距越大。
如何預防「三年級現象」呢?家長一要「狠」,二要「放」,三要「收」。
1、「狠」
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經典名言: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簡而言之,習慣決定命運!
因此,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這就要求家長從小「狠盯」細節,諸如早睡早起、桌面整潔、當天學習任務當天畢……夯實每一個小細節,孩子才能無形中養成良好習慣,對學習乃至未來人生都會起到重要作用。
2、「放」
三年級孩子的心理其實步入一個全新的階段,他們褪去「稚氣」,走向「懂事」。孩子的個體意識增強,家長要調整看孩子的角度——無微不至的「管」與「呵護」,只會讓孩子心理逆反,對學習產生抵觸。
因此,家長要學會逐步放手,放手讓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能想的事自己想;自己能解決的問題,自己解決。有了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才會把學習當做自己的事,真正上心。
3、「收」
三年級以后,學業緊張,如果說一二年級還能讓孩子痛快玩,那麼三年級以后,家長要適當讓孩子收心。
但對于孩子來說,剝奪「玩」的時間,是他們最痛恨的事。因此,家長要講究「收」的策略,不僅要讓孩子甘心接納,更會開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