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還不吃飯,今天不能出去玩了」,看到小豆一直不來吃飯,媽媽生氣地說道。
「我天天那麼忙,給你做好飯,叫你幾遍一直不來吃飯,你到底有沒有點自覺性?」似乎感覺不解氣,媽媽又說道。
「你就不能讓我省點心,吃飯不積極,還不愛干凈,你看你的手,吃飯前不知道洗一下?」媽媽越來越上勁兒了。
「你看看你,又把東西亂放,桌子上沙發上全是,收拾!收拾完了再吃飯!」媽媽的情緒不知道怎麼,越來越激動了。
突然,不知道媽媽想到了什麼,上手就打了小豆一巴掌,「你是個傻子嗎?你不能快點嗎?」說完臉上還露出極為生氣的表情。
而這時候的小豆,完全懵了,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犯了什麼大錯,招致媽媽如此大的火氣。
不過因為這時候媽媽的狀態十分不好,小豆知趣的沒有作聲,媽媽 讓干啥,小豆就干啥,僅此而已,小豆不知道自己有什麼錯誤,不知道媽媽為啥要這麼做,也不知道怎麼樣做是對的,怎麼樣做是錯的,反正只要媽媽讓自己做,自己做就是了。
對于大家來說,小豆的媽媽是不是很歇斯底里?很無理取鬧?是不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家長?
其實,小豆媽媽的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并不少見,甚至在家庭教育中,這種情況屢見不鮮,幾乎每個家長都存在或持續存在這種行為。
有些家長可能覺得自己不是這樣的人,不會使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是仔細回想的話,你就會發現,自己也存在過這樣的問題,也這麼懲罰過孩子,那麼,這種懲罰方式正確嗎?
在懲罰孩子方面, 家長一般會使用兩種懲罰方式,一種是直接懲罰,一種是間接懲罰。
01直接式懲罰
夸美紐斯曾說過:「犯了錯的人應該受到懲罰,但是他們之所以該受懲罰,并不是因為他們犯錯了,而是為了日后不再犯」。
而直接式懲罰就是針對孩子的錯誤進行懲罰的行為,其目標性非常明確。
什麼是直接式懲罰
直接式懲罰,就是家長針對孩子所犯下的錯誤進行相關的處罰,就比如到了吃飯的時候,家長叫孩子吃飯,但是孩子卻自顧自地在看電視,一直不來吃飯,甚至到吃完飯的時候才來。
這時候,家長就對孩子不來吃飯的行為作出了懲罰:「現在已經過了就餐時間了,已經沒有飯了,所以你想吃飯的話,就只能夠等到下一頓了。」
家長對于孩子的懲罰,針對的就是孩子不吃飯的這件事,以沒有飯來作為懲罰,所圍繞的主題全部都是吃飯這件事,并沒有涉及到其他的問題,比如孩子看電視、出去玩等,這種「對事不對人」的針對性懲罰行為,就是直接式懲罰。
直接式懲罰的效果
直接式懲罰的積極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孩子能夠在第一時間獲悉自己錯誤的本質,并且能夠體會到自己錯誤行為所帶來的后果,感受到錯誤行為對于自身的影響,從而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由于這種懲罰方式能夠讓孩子在最快的時間內明確自身的問題所在,并且能夠從教育者身上獲悉糾正錯誤的具體方式,所以直接式懲罰的效果是很好的,能夠讓孩子有效的改正自己的錯誤。
直接式懲罰的特點
直接式懲罰的特點主要有三個:
能夠讓孩子通過懲罰快速地明白自身的錯誤所在,理解錯誤與懲罰之間是存在因果關系的。 能夠讓孩子認識到自身錯誤的關鍵點,了解錯誤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建立相應的是非意識。 針對性的懲罰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并且真正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愿意糾正錯誤,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積累經驗。
02間接式懲罰
方孝孺曾說過:「鞭管之下,有賢士乎?」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要進行懲罰的時候,如果進行了與錯誤糾正不相關的懲罰,那麼教育效果通常不會很好。
什麼是間接式懲罰
間接式懲罰,其實就是小豆家長那般的懲罰,這種方式的懲罰內容與孩子所犯的錯誤并沒有直接的聯系。
就比如吃飯與出去玩,這兩者之間是沒有直接聯系的,這樣的懲罰方式就是間接式懲罰,懲罰的內容對于孩子的錯誤糾正是沒有幫助的。
間接式懲罰的效果
孩子在受到間接式懲罰時,很容易出現一個典型的「迷茫」問題,因為間接式懲罰不具備針對性,懲罰內容與錯誤并沒有關聯,孩子無法從懲罰中了解自身的錯誤因素,所以就算是家長施以懲罰了,孩子仍舊是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誤,從而導致懲罰無效。
同時,孩子還會因為受到「無端」的懲罰,甚至是一連串的無端懲罰而產生一定的心理障礙,衍生一些諸如恐慌、害怕、無助等情緒,這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以及親子關系的維護都是不利的。
間接式懲罰的特點
間接式懲罰的特點也十分的明顯, 它對于孩子的消極性影響較多:
①因為懲罰與錯誤之間并沒有直接的聯系,這會導致孩子無法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甚至錯誤認識自己的錯誤,這就會讓孩子產生「錯上加錯」的現象。
②間接式懲罰因為靶向性較差,當孩子的自我意識比較強烈,并且已經建立了一定的是非觀之后,可能會因為不恰當的懲罰而導致親子關系減弱,或是誘發孩子成長問題。
③間接式懲罰帶有很強的情緒因素在內,并且容易激化矛盾,對于孩子的習慣、性格的養成都是不利的。
總體來看,間接式懲罰對于孩子的影響是消極的,而直接式懲罰是帶有積極效果。
所以,在需要對孩子實施懲罰的時候,家長要注意實施直接式懲罰,不要使用間接式懲罰。
當然,很多時候孩子做錯事情,并非一定要懲罰才行,因為孩子犯錯的原因不同,家長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03孩子做錯事,不必非得懲罰,這樣處理,孩子更受益
魏源說過:「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
所以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家長需要知道如何做才能夠讓孩子得到最大的成長效果,而不是非得懲罰孩子才行。
對于能力類錯誤,要側重于提升孩子
孩子因為自身的知識儲備、生活經驗等都是比較缺乏的,所以在做事的時候,很可能會遇到一些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事情,從而導致事情出現錯誤。
在處理這樣的錯誤時,家長們首先需要知道一件事,就是孩子的錯誤,并不是因為孩子的主觀意識導致的,而是因為孩子的能力不足導致的,也許是孩子的力氣不足,也許是孩子的經驗不足,也許是孩子的思維不對等,這些導致錯誤的因素都是客觀的,孩子的犯錯頂多算是「好心辦壞事」,本質上孩子還是積極的。
所以,并不建議家長就此對孩子實施懲罰,這樣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甚至讓孩子造成錯誤的認識。
對待這種錯誤,家長最好的辦法就是幫助孩子提升能力、加強知識儲備、做好經驗累積,讓孩子自身得到成長,從而避免類似的錯誤發生。
對于認知類錯誤,要注意提高孩子的自我認識
孩子對于自己的認識是很重要的, 要是孩子不能夠對自己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那麼犯錯就會不可避免。
就像一些老輩家長經常說的「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雖說這句話并不是太好聽,但是卻道出了孩子犯錯的一個基本問題,孩子疏于了解自身,從而導致錯誤的發生。
另外,孩子有時候過于的自信,也是一種錯誤的自我認知,可能會導致孩子形成自大的性格,而自大的孩子就更容易犯錯了,并且還容易「逞能」,做一些自己明知道自己做不了的事情,從而導致錯誤的發生。
所以,家長要注意提高孩子的自我認識,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對于原則性錯誤,要注意合理懲罰與糾正
如果說孩子犯下的是原則性錯誤,就比如小豆的那種「到飯點不吃飯」的錯誤,就需要家長進行合理的懲罰來進行糾正了。
因為在這類錯誤中,孩子自身明顯有能力去避免錯誤,同時孩子的認識中,也明確地了解到自己的行為是不正確的,但是孩子卻選擇了知錯犯錯,這就是一種原則性的錯誤了,需要家長以懲罰的方式來讓孩子加深印象,了解原則性錯誤造成的負面后果,從而在以后避免再犯。
04結語
作為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懲罰其實并不適合經常使用。最好的辦法還是先柔性引導,加強對孩子的肯定與鼓勵,讓孩子經常處于積極的狀態,這樣孩子將會更有效地改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