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一個膽小怕事的孩子怎麼辦?
明明不是什麼大事,孩子卻害怕得不得了。
比如孩子看到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自己也想加入,可是糾結了半天就是不敢邁出那一步,寧愿自己站在旁邊看著也不敢主動上前去詢問。
又比如看見別的小朋友在吃冰激凌,孩子也特別想吃,可是就是不敢跟媽媽提要求,自己強忍著內心的欲望不敢表達。
如果你家的孩子也有類似的表現,常常表現得很膽小怕事,一點小事就容易緊張,那麼父母就要引起重視了,這可能跟你平時的養育方式有關。
父母3種養育方式,會造成孩子膽小怕事,有些家長卻還不自知
我在看《習慣逃避》這本書的時候發現孩子身上很多的問題其實都跟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關。
同樣一件事,父母和孩子看待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但孩子因為受限于自身能力的弱小,很多時候都必須做出妥協的態度,看似是父母「贏了」,但孩子的身上卻會留下很多看不見的「傷痕」,最終影響著孩子的行為。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常對孩子發火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就好像在孩子身邊安裝了一個警報器,不知道什麼時刻這個警報器就會隨時響起,為了保護自己,孩子的神經要一直處于緊繃狀態,從不敢松懈。
父母工作不順會對著孩子發火、跟別人發生矛盾會遷怒給孩子、自己身體不適也會對著孩子生氣……
父母把孩子當做自己負面情緒宣泄的垃圾桶,孩子無緣無故地替父母承擔了很多精神壓力,這些壓力最終會被孩子內化到心里。
孩子會單純地覺得是自己不夠好,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才會讓父母那麼生氣和難過,所以自己以后做事之前一定要小心,否則又會惹爸爸媽媽生氣發怒。
聰明的孩子會去尋找一種安全的做事方法,他開始小心翼翼、畏首畏尾,遇到事情從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而是會選擇去主動迎合父母的態度,讓爸爸媽媽開心,這樣一來自己就不會被罵,自己就會安全了。
我樓下就住著這樣一個鄰居,經常能夠聽見孩子在樓道里嚎啕大哭,小女孩的媽媽這時候會對著孩子說「下次還敢不敢了?」「不敢了,媽媽,下次我再也不敢了」小女孩一邊哭一邊委屈地回答。
這種形勢下,孩子為了自保一定會隱藏自己的想法去迎合媽媽。
多麼單純簡單的想法啊,如果有一天你能體會到孩子的內心,你還會對著孩子隨意生氣發怒嗎?
我想,你一定不忍心,因為你看到了孩子真正的內心,那種渴望被父母正視愛的需求。
過于嚴厲的父母,給孩子設置太多的條框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的成長需要按照自己設定的方向才行,這個時候大機率孩子會被設置各種條條框框。
小到穿什麼衣服鞋子、吃什麼午餐,大到上什麼培訓班、考什麼樣的大學、什麼時候結婚生子等等,父母都會替孩子「準備」好。
這種準備看似是父母無私地愛,為了孩子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實際上孩子卻在這種「愛」當中喪失了自我判斷力和行動力。
孩子養成了懶惰、依賴、膽小的性格特點,因為孩子知道自己根本不必去自己行動,因為肯定有人會替自己準備好一切。
自己也不敢有太多的想法,因為很可能自己的那些想法會與父母的規定背道而馳,引來父母的呵斥或者不滿。
試想一下如果是你,你會如何選擇呢?
是選擇「幸福地」躺平等待被安排還是選擇和父母抗爭呢?
別忘記了,他們還是一個孩子,一個仍然需要父母扶持和幫助的孩子,只有讓自己的行為滿足父母的要求,孩子才能不被拋棄和嫌棄。
所以,孩子一定會選擇默默接受父母的安排,遇到事情更喜歡躲在父母身后,不敢聲張的性格也會像影子一樣一直跟隨者孩子的身后。
父母喜歡用打擊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世界上有2種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一種父母總是溫柔地對待孩子,能夠察覺到孩子的真實意愿并且能夠給予孩子無限尊重。
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一定是足夠自信的、陽光的、勇敢的和善于表達的。
相反,另一種父母總是喜歡用打擊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例如父母總是對你說「這都學不會,你是豬嗎?」、「上課是怎麼聽的?錯了這麼多題,你還要不要好好學了?」。
父母的初衷是為孩子好,覺得不停地打擊孩子,孩子才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能夠不斷地反思和進步。
可父母們往往卻忽略了這其中的缺點,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即使最信任的人對自己永遠都是不滿意,那足以說明自己是有多失敗和差勁。
孩子會逐漸產生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想要的東西,喜歡設置一個無形的屏障把自己封閉起來,內心的想法也不會輕易表達出來,更多的時候孩子會表現出膽小害怕的樣子。
也許孩子是真的害怕,也許孩子是用這種方式來偽裝保護自己。
孩子真的需要用耐心和愛來澆灌
想要孩子變得不再膽小怕事,我們應該學會改變自己的認知和教育方式,建議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式。
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和行動,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孩子一定的發揮空間,不輕易地去打擾和阻礙。
倘若在過程中出現了困難孩子難以跨越,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適當進入,用引導的方式給孩子一些幫助(注意這里不是要父母直接代替哦),可以是建議或者一種思路,鼓勵孩子開動大腦主動想辦法去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中父母要保持不急不躁,更不要用過激的語言去刺激孩子,即使孩子最后沒有達到目標,父母也要能夠理解,坦然接受現實。
引導孩子更注重過程,忽略結果,孩子給自己的壓力過大就會想要達成最后的目標,把結果看得太重。一旦發現實現不了,孩子就會失去自信變得膽小自卑。
所以,父母要多引導孩子關注過程,享受自己努力付出的那一段旅程,而不必過分在意結果。
倘若孩子足夠努力,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結果自然不會差。
想辦法提升孩子心理抗壓能力,塑造好頑強的性格,將來不管遇到任何事情,孩子都會坦然面對,更不會膽小怕事。
保持情緒穩定,給孩子做好榜樣。父母的言行無形中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有時候你不經意的一句話孩子就能記在心上從而影響自己的行為。
父母保持自己情緒穩定,不隨便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懂得更好地處理,學會換位思考理性地處理自己的情緒。
這個過程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孩子會學著父母的樣子來處理自己的情緒,保持一顆善于觀察的心,提升自己共情的能力,這不僅能夠讓孩子自己變得強大,對孩子將來的人際關系處理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膽小怕事不是孩子的錯,而可能是孩子遇到了無法跨越的障礙,父母要懂得觀察找出真因,幫助孩子順利跨過障礙,實現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