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末帶凱凱去書店看書,我們娘倆正看得入迷,突然聽到一聲大吼:
教你多少遍了還算不出來,你怎麼這麼笨啊?
聲音在安靜的書店顯得格外刺耳,周圍的小朋友都好奇圍觀。
被訓斥的小男孩低著頭,一聲不吭,臉漲得通紅。
原來是一位媽媽輔導兒子做應用題,小男孩做了幾遍都沒有做對,媽媽逐漸失去耐心,才有了上邊這一幕。
看見別人都在看自己,媽媽也顯得有些尷尬,收拾東西拽著男孩的手就走了。
同為母親,我非常能理解這位媽媽輔導作業時的抓狂和崩潰, 但此時此刻,我更心疼那個被母親當眾吼罵的小男孩。
被當眾揭短,還被那麼多的小朋友圍觀,他的內心該有多麼無助啊!
大人們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小孩子還不具備羞恥心,所以不會覺得沒面子。
正是這樣的誤解,讓很多父母都忽略了一個真相:
給孩子留面子,是為人父母最大的體面,更是守護了孩子敏感而年少的自尊心。
02
曾在知乎上看見過這樣一個問題:
和孩子的好朋友調侃了孩子幾句「太胖了」,孩子就說自己自卑了,現在的孩子是不是太脆弱了?
這位媽媽在問題中描述,說孩子帶了朋友來家里玩,飯桌上和孩子朋友說了幾句:
「以后找不到對象」
「這麼胖以后工作怎麼辦」
「在家里就死躺著」
「忒胖了」
之類的話。
孩子當時沒有說什麼,等到把朋友送走之后就生氣了:
「提高別人,貶低我有意思嗎?別的家長怎麼不這樣?」
「就你們一直說我一直說我!」
「我之前那麼久不帶朋友回來,不就這個原因嗎!」
看到女兒這麼大反應,媽媽覺得有點不可理喻:
父母說幾句都不行,大小題大做了,心理太脆弱了!
還自我感覺良好:
別人的家長不說那是因為他們沒我家那麼開明,家庭氛圍沒那麼活潑。
......
要知道,每個孩子心里,都有自己非常在意的事情。
這關乎孩子的面子與自尊。
父母不懂得維護孩子的面子,對孩子來說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說:
「想要摧毀一個孩子,就當眾出他的丑,當著外人的面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
當孩子的面子被父母踐踏,自尊被父母無視,身心所承受的傷害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如果您真的愛孩子,就請維護孩子的面子。
03
涼子訪談錄曾采訪過一個20歲的女大學生Chloe。
Chloe在采訪中講述了那些母親毫不顧忌她的尊嚴、臉面,只為彰顯威嚴的痛苦回憶。
小時候,Chloe寫作業很快,媽媽就覺得是作業太少了,于是瞞著她打電話給老師說,Chloe覺得數學作業太少了,應該多加一些。
為此,她遭到了全班同學的白眼和排擠。
上了國中后,媽媽抓學習更嚴格了。
有一次讓Chloe把卷子拿回家給她看,後來她把這件事忘了,媽媽就來了學校,把她拽到班里,當著班級同學的面,把她罵了一頓,然后把她書桌里所有的卷子都拿走了。
痛苦不堪的她寫了封長信給母親,控訴她長期以來的行為,母親卻依然振振有詞:
我這不都是為你好嗎?
我是你親媽,你怎麼跟自己媽這麼記仇?
你記得這麼清楚,難受的是你自己!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 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贊美、欽佩、尊重。
為人父母,即便是批評孩子,也要顧及孩子的自尊。
遇到嘴上有拉鏈、說話有分寸的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的幸運。
04
去年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印象很深。
有天我帶著凱凱去超市買牛奶,結完賬,我帶著他走出超市時,門口的警報器卻響了起來。
我蹲下身問凱凱,你是不是拿了什麼東西沒有付錢?
凱凱低著頭,一言不發,臉卻紅到了耳朵根。
我一下明白了,但超市當時人來人往,我也不好發作,就跟他說:
這里人多,我們先回家,但我需要你給我一個解釋。
回到家后,凱凱戰戰兢兢地跟我說,因為我最近看他看得緊,不讓他吃糖,逛超市的時候實在嘴饞,又擔心跟我說會挨罵,所以就直接揣進了兜里。
接著跟我承認了錯誤:媽媽我知道做錯了,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我以后絕對不會再這樣了!
我還是教育了他一頓,非常嚴肅地跟他說明了這種行為的惡劣性,讓他意識到這是原則和底線的問題,絕對不能再犯。
末了,凱凱卻對我說: 媽媽,謝謝你。
我很奇怪他的道謝。
兒子接著說: 我知道你當時一定很生氣,但你沒有當著那麼多人的面戳穿我,而是等到回家之后,只有我們兩個人的時候再來說,所以謝謝你媽媽。
我以為我給孩子上了一課,原來孩子也給我上了一課。
每個人都會在乎自己的名譽與尊嚴,我們如此,孩子亦是如此。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里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給孩子留足面子,成全孩子膨脹而脆弱的自尊心。
這樣的孩子,懂得愛惜自己的顏面,會為自己的錯誤而羞愧,從而化作自己內在的動力,變得更加努力上進。
給孩子留足面子,也是在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
在信任和尊重中長大的孩子,更能善待他人,收獲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