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孩子小時候不吃苦,長大以后,世界會讓他覺得苦。「吃苦教育」仿佛理論上是非常好的,但是,有時候對孩子的心理卻是有很大傷害的。
吃苦教育不是適合所有的孩子
劉曉光小時候經常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父母親生的孩子,可是看著和他同一天出生的妹妹,有一張張和自己極其相似的臉,他又一次次推翻了自己的想法。
曉光和妹妹是龍鳳胎,他們出生的時候,可高興壞了爸爸和媽媽。兒女雙全的喜悅也伴隨著一家人的忙碌和辛苦。
但是由于妹妹體型嬌小,體重輕,妹妹吃母乳,曉光喝奶粉。從此,他開始和妹妹天差地別的生活。
爸爸媽媽總覺得男孩就應該堅強、獨立,將來才能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所有的好吃的都是先給妹妹吃,妹妹吃不完了,他才有機會嘗一嘗。
妹妹是女孩愛美,媽媽就買很多好看的新衣服給他,自己有一個表哥,因為年紀相當,就總是穿他淘汰的衣服和鞋子。
「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曉光一直都是這樣認為的,所以,從小到大不敢惹爸爸生氣,因為害怕挨打,他也 很少和媽媽親昵,媽媽說不要像個女孩子一樣,覺得會很別扭。
從小到大,曉光總是活在妹妹的光環下,因為她學習成績很好,而自己總是一般般,妹妹考進了名牌大學,自己則是進了一所專科學校。最后,妹妹大學畢業找到了一份上市公司的工作,自己一個人在外地打工。
三十多歲了,爸爸媽媽一直叫他回家找工作,曉光不愿意回去,爸爸媽媽對他思念、牽掛的話讓他感到不習慣,甚至覺得是有點虛情假意。
曉光總想:如果父母真的是關心自己,為什麼小時候對他那樣冷漠?如果小的時候多給自己一點自信和鼓勵,也許自己如今就不會混得如此之差了。
現在有的父母很奉行「吃苦教育」地理念,特別是對兒子要求很嚴格。讓孩子適當吃苦是應該的,但是,吃苦不是打擊,吃苦更不應該只是家里的男孩。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有幾種苦最好不要讓孩子吃,吃得越少孩子越有出息
Ⅰ不要讓孩子吃「孤獨」的苦,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
有人效仿國外專家的育兒方式,還是嬰兒的孩子,即使孩子哭得很厲害,也不抱起來,這被稱為「哭聲免疫法」,結果是專家的幾個孩子長大以后 ,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方面的問題。嬰幼兒需要父母的陪伴,才能建立內心的安全感和父母的親情聯系,孩子哭了,就應該抱起來安慰,而不是讓他自己哭。
也有的父母會把孩子放在家里,出去賺錢,也是為了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放下手里的工作陪孩子,就沒有錢養活孩子,工作賺錢就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很多父母都是在糾結中度過的,也是很多的家庭現狀。
有時候,我們也會疑惑,不能把孩子帶出去上學嗎?不能在老家找一份工作嗎?
我覺得做人就是需要不斷地取舍,我們真正陪伴孩子的時間并不長,孩子從出生到六歲的時間,盡量還是陪伴在孩子身邊。等到孩子上學了,大部分的時間就是在學校里了,所以,等孩子大一點再去工作也并不晚。
父母的陪伴讓孩子很歡樂,也是對孩子很好的教育,孩子的內心更有安全感,性格開朗、有自信心,良好的性格,都是孩子學習、生活的基礎。
不讓或者少讓孩子吃孤兒的苦,那麼他們將來步入社會,越容易獲得大的成就。
Ⅱ父母不要讓孩子吃「偏心」的苦,要公平對待所有的孩子。
「窮養兒,富養女」的概念讓很多父母曲解,把愛都給了女兒,兒子就應該被「冷落」,這是對孩子的心理很大的打擊。父母的偏心會讓親子關系緊張,童年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直到孩子成年也不能化解。
父母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不然他們會對自己產生質疑,讓孩子會陷入 深深的自卑,也會對父母產生怨恨。
父母可以鍛煉孩子的意志,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家庭勞動分工合作,物質生活共同分享。
只有讓孩子少吃偏心的苦,孩子才能正常健康地成長,未來更容易有出息。
Ⅲ父母不讓孩子再吃「沒文化」的苦,要鼓勵孩子努力學習。
我經常聽見有爸爸媽媽說,希望孩子好好學習,不要再受沒有文化的苦,雖然經濟條件有限,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我們的父輩學歷低,做的是最辛苦的工作,賺最少的報酬,所以,孩子不能再像我們一樣生活。
父母舍得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投資,但是,光花錢是不夠的,我們也要對孩子有恰當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建立目標理想,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孩子的學習就會越來越輕松,越學越有信心,自然未來容易出人頭地啦。
人間本就充滿疾苦,父母給子女慈祥的愛,嚴厲的愛,都是為了讓他們的生活越來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