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吼的孩子,智商發生驚人的變化!這幾招能幫到家長和孩子!

Wendy媽 2022/10/11 檢舉 我要評論

帶女兒布妞逛商場,碰到一對母子,他們兩個就沒安靜過。

男孩好奇心重,看到這個,想要摸一下;看到那個,想要趴在上面瞧清楚。

媽媽則跟在后邊,不停地大聲吼:不許碰!不要動!我跟你說話你聽到沒有?

跟在媽媽身后看衣服,男孩覺得無聊,便拖著媽媽往外走。媽媽一把將孩子拽回來,依然大吼: 你給我安靜點!

男孩開始使性子發脾氣,媽媽忍不住了,再次怒吼: 吵什麼吵,天天就知道吵!

布妞看到這情形,小聲地跟我說,媽媽,那個男孩的媽媽好兇啊。我笑了笑,帶她去了別的地方。

男孩子是會調皮一些,那位媽媽可能也是累吧。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如果經常吼孩子,不僅會影響娃的心理狀態,還會傷害大腦,影響娃的智商

一:經常被吼的孩子,智商可能發生驚人變化

密歇根大學曾做過一項實驗,發現情緒和身體產生的痛感,在大腦區域的反應非常像。

比如說「心疼」,不同級別的心疼,在你大腦神經系統中,會產生與身體幾乎相等的疼痛。

所以說,當我們怒吼孩子時,孩子大腦遭受的,是與身體受傷同等級別的痛感。

不僅如此,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還發現,語言壓力會導致孩子大腦「損傷」。

科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掃描兩類年齡、性別、家境相似的孩子的大腦。結果發現,經常被吼的孩子,與少被吼罵的孩子,他們的大腦,有著巨大差異。

常被吼的孩子,他的大腦容量,明顯小于沒被吼的孩子大腦,并且,智力也跟著受損。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曾說,當孩子面對巨大的語言壓力時,他的大腦都在想著如何應對這種壓力,從而導致無法更好地探索環境、發展智力。

由于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應對壓力上,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謹慎、膽小、討好等等。這樣的性格,會伴隨著他長大,影響今后一生的思維模式。

二:是什麼使你生氣?

每次我說盡量別吼孩子,就會有家長給我留言說:怎麼可能做到不吼,孩子分分鐘能把你氣死。吼他?不上手打就不錯了!

是的,為人父母,很難說養育孩子一二十年,能一直有好脾氣,可以對孩子不吼不叫。

包括我自己,有時候被布妞氣著了,也忍不住會吼她。

只是吼孩子,除了傷害他,好像并沒有起到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效果啊。這次吼完,孩子就懂得道理,并且記住一輩子,再也不犯了嗎?

不會!

我以前在一本書上看過一句話:每當你生氣時,問問自己,你為什麼要生氣?

為什麼要生氣?這還用問?因為孩子不聽話唄!

那孩子唯你是從,你說什麼就是什麼,他沒有一點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你就不會生氣了嗎?

好像也不是......

那,到底是什麼使你生氣?

《非暴力溝通》中,有幾個解決沖突的關鍵詞——感受和需要。

因為孩子沒有體驗到你的感受,沒有滿足你的需要。所以,你生氣。

或者反過來說,你沒有看到孩子的感受,不理解他的需要。所以,你生氣。

就像我上文提到的那對母子。

媽媽需要安心地、放松地享受逛街這一過程,但孩子卻一直讓她操心。男孩需要好玩地、新奇地自由探索,但媽媽卻一直讓他做無聊的事。

所以,他們產生了親子沖突。

三:讀懂自己的需要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但卻經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親子溝通密碼》中有提到,發生沖突時,不妨問問自己4個問題,找到內心真正的需要。

比如每晚我就和布妞睡覺這事較勁。

晚上吃完飯,我就開始催促她洗漱,希望能爭取八點半左右帶她睡。洗澡,她要玩、要泡澡;洗完說肚子餓,要吃東西;吃完又要給布娃娃穿衣服,說娃娃冷;穿完還要講故事,不講睡不著。

一陣折騰下來,早已到了九點十點。有時候看她磨蹭,我真不耐煩忍不住就吼。

后來我就會問自己,我想要什麼?

想要她早點洗漱完早點睡。接下來,問自己以下4個問題,理清內心真正的想法。

①有什麼用?

早點睡覺有什麼用呢?

對身體好,利于孩子大腦發育;第二天起得來,上學不會遲到;利于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②為了達到目的,我做了什麼?

我一直催,快點啊,趕緊地,別磨蹭了,再不弄完我自己先睡不管你了......

③這麼做,有什麼不好的后果?

激起孩子逆反心理,越催她越慢,事情越多,越不愿意睡覺。

④我想要這樣的結果嗎?

不想要。我想要和孩子愉快地相處,想要溫和地提醒她,想要獲得她的合作而不是對抗。

這4個問題問下來,我們很清楚就看到自己內心的需要,并且重新審視這件事,用另一種思路來看待與孩子間沖突的問題。

四:改變行為

有句話說:「親子間的每個攻擊,都是愛的悲劇性表達。」

可不是嘛,我們心急地朝孩子吼叫,又何嘗不是出于愛呢?只是我們的愛,深藏在怒火之后,以悲劇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孩子只看到了怒,沒看到愛。

而若孩子能感受到我們的愛和善意,他們便不會以憤怒、對抗的方式來應對我們。

那麼,如何讓孩子愿意與我們合作呢?試試以下步驟。

①確認需要

通過問自己4個問題,我確認我的需要的是合作后,我要再反過來確認布妞的需要。

我先把自己的需要告訴她:「媽媽想要再過一小時就睡覺,咱們去洗漱好嗎?」

布妞會告訴我,不要。

為什麼呢?

布妞回答,我不想睡。

孩子可能也不知道自己需要是什麼,只籠統地說個答案,這就要我們去引導。

我會問她,是想要我更耐心一點?想要我多陪她?或者還想多玩會?

孩子做出選擇、確認需要后,我們就可以進行下一步。

②縮小差距

孩子的需要,和我們的期待肯定會有差距,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縮小差距。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解讀孩子的需要:

你不想讓媽媽一直催你,希望媽媽能耐心一點;你上學時媽媽沒陪在你身邊,你希望我多陪你一會;你覺得沒玩夠,想要再多玩一會。

解讀孩子的需要,讓他知道,你是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的,而不是他的對立面。

這樣,親子間的距離,才會更近。當你后邊提出建議和想法時,孩子也才能更容易接受。

③創建計劃

在做計劃這一步,我們要把決定權交給孩子,這樣,他才會有力量感,更愿意配合。

比如在了解了雙方的需要后。我會問布妞:

媽媽現在聲音小了,也很有耐心了,那去洗澡吧,你需要準備些什麼呢?

你想要媽媽多陪陪你,那咱們再玩兩個游戲好不好?你來決定,我們玩什麼?

你還想再玩一會,那你告訴媽媽,你還想玩什麼呢?玩多久?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很多事情,便能迎刃而解。

經常被吼的孩子,他的大腦,會受到驚人的傷害。而只有看到雙方的需要,孩子才更愿意與我們合作。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