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不僅僅體現在孩子的生長發育之上,更體現在孩子的大腦發育之上。
而在孩子的大腦發育中還有一些特殊的時期,也就是孩子的 敏感期!
孩子在敏感期的時候,他會出現某種比較奇怪的行為,而這些奇怪行為很多時候讓家長頭疼,甚至覺得討厭!
殊不知,孩子在敏感期的時候越敏感,就代表著孩子的大腦發育得越好,代表著孩子越聰明。
聰明的家長要學會利用孩子的 敏感期,進行正確的引導,才能讓孩子發育得更全面,大腦更發達!
孩子的7種行為越討厭,說明越聰明,家長要學會引導
第1種行為:喋喋不休
孩子0~6歲是處于 語言敏感期,在一歲之前不會說就只會不停的哭,到了孩子一歲之后慢慢的學會說話,整 天喋喋不休或者問十萬個為什麼。
在孩子語言敏感期的時候,孩子的話越多代表孩子大腦中的 語言中樞越發達。
家長學會 多跟孩子聊天,多跟孩子對話,要孩子掌握更多的詞匯,語言能力更強,培養孩子更聰明!
國外也有研究人員對孩子的詞匯量進行統計,發現孩子的詞匯量越豐富孩子就越聰明。
而孩子的詞匯量是否豐富,也和家長平時有沒有跟孩子多聊天有關。
第2種行為:一切都要整整齊齊
比如牙膏和牙刷擺放的方向一定要一致,或者是鞋子一定要兩個一起 擺得整整齊齊,差一厘米都不行。
這其實是孩子的「 秩序敏感期」,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時候,我們表面看到的是孩子對一切的東西要求很高,而且要求整齊,但其實內在是孩子的 安全感需求,歸屬感需求。
孩子看周圍的環境穩定了,整齊了,他就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是可控的,他才會有更多的精力去學習其他的東西。
所以孩子的秩序敏感期越明顯,代表著孩子越能夠把控這個世界。
第3種行為:亂啃亂摸
孩子到了5個月左右開始流口水,而且開始對吃手特別感興趣,而孩子吃手的階段過后,他又開始吃其他的東西,不僅吃還會拿手去捏。
這其實是孩子的 「感官敏感期」,感官是孩子認識理解周圍世界,構建自我世界的重要通道。
孩子通過啃手指,用嘴巴感受手指的形狀和味道,孩子通過用手去捏他拿到的東西,感覺到這個東西是軟的還是硬的,這其實是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很重要的行為。
作為家長 不要阻止孩子啃和捏,而是要保證給到孩子的東西是干凈的。
第4種行為:撿垃圾
給孩子喂飯的時候孩子不愿意吃,但是把孩子放到地上爬的時候,他就開始撿地上的飯粒來吃!
這其實是因為孩子處于 「微小事物敏感期」,在這個敏感期的時候,孩子的眼睛就像放置了一面放大鏡 ,特別喜歡關注一些小的東西。
比如說小螞蟻或者是小蚊子,小昆蟲,還會關注地上的一些垃圾,米粒或者是小灰塵,這個時候孩子特別喜歡小的東西,甚至會看到墻上有一個小洞洞,非常的開心, 用手去摳洞洞。
孩子在去小事物敏感期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買一些洞洞書,這些洞洞書有各種的小洞,還教會孩子通過看書來提升認知能力。
第5種行為:多手
兩歲的芊芊開始學會走路了,每次媽媽下班回家只要把包放在桌子上,她就開始去拉媽媽的包包,拿媽媽包里面的東西,而且動作是非常的快,就幾秒鐘的時間她就把東西拿到了。
這其實是孩子的 「動作敏感期」,孩子在動作敏感期喜歡自己走路,喜歡拿東西。
這時候家長 要注意給孩子拿到的東西是安全的,多給孩子鍛煉手腳的靈活度,特別是給孩子玩一些需要動手的玩具,比如說 積木等,通過鍛煉精細動作能夠讓孩子大腦更發達。
第6種行為:總是要出去玩
孩子到將近三歲的時候突然不喜歡在家里面,特別喜歡出去小區玩,或者出去公園玩。
因為在小區和公園里面有很多其他的小朋友,這時候是孩子的 「社會規范敏感期」,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特別的有興趣。
作為家長不要讓孩子天天在家里面,而是 多帶孩子出去,才能讓孩子更好地遵守社會規范,擁有自律的生活。
孩子在跟其他朋友交流的時候,也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更好地刺激大腦的發育。
第7種行為:亂涂亂畫
很多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就特別喜歡在家里面的墻上 亂涂亂畫,這其實是孩子的 「書寫敏感期」,孩子特別喜歡拿著不同顏色的筆來涂涂畫畫,他會畫一些不規則的直線或者是圓圈。
在孩子書寫敏感期的時候,千萬不要阻止孩子去畫,可以 在家里面的墻上貼上一張大的白紙,允許孩子在墻上的白紙上畫畫。當孩子畫完了一張白紙,又可以換另外一張。
這樣就可以避免孩子在所有的墻上畫,而且能夠讓孩子的書寫敏感期得到刺激,更好地鍛煉孩子的精細動作,也培養孩子喜歡寫字的習慣。
孩子在敏感期的時候就對某種行為特別的感興趣,家長抓住孩子感興趣的階段給孩子進行培養,你會發現你的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