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就玩10分鐘,我保證!」有個愛講條件的娃,家長應該怎麼辦?

Wendy媽 2023/07/08 檢舉 我要評論

「媽媽,我再玩10分鐘好不好?」

「就10分鐘,我保證!」

剛吃完午飯,7歲的兒子就一直嚷嚷著,要用平板電腦玩遊戲,無奈之下,我答應了他,

但為了保護他的視力,我跟他說好了只允許玩10分鐘,之後就要去床上午睡,

隨著時間滴答滴答過去,10分鐘之後,我準備拿走平板,可他卻正玩得興起,不肯關掉平板睡覺,一個勁跟我耍賴,非要再玩10分鐘。

這樣的場景,相信我們做父母的,都會覺得十分熟悉。看似日常的小事,其實就是孩子在討價還價,試探我們的底線。

該吃飯了,你喊半天孩子不理你;該跟小夥伴說拜拜了,你叫半天孩子不動身;該關掉電視寫作業了,你催半天沒進展……

孩子嘴裡可能同時還撒嬌著:媽媽,再等下嘛。

總之,要求孩子從一個狀態切換到另外一個狀態,好像特別困難,特別不容易配合大人。

這種時候,怎麼辦?答案是,分情況,有技巧地應對。

01

妥協派

閨蜜倩倩有個6歲的兒子,什麼都好,就是寫作業特磨蹭。

每次倩倩陪孩子寫作業,他總是東摸摸西摸摸,時不時央求著「再玩5分鐘」。

倩倩心裡也特別清楚,不論答應他再玩幾分鐘,他都不會真的就乖乖聽話,5分鐘之後還會再有5分鐘。

可看著兒子胖嘟嘟的小臉上,掛著的兩道清晰的淚痕,聽他帶著哭腔軟綿綿地請求,一顆老母親的心就慢慢動搖,最後只能繳械投降。

孩子本來就是小機靈鬼,一看自己拿捏住了媽媽,便幾次三番上演同樣的戲碼,倩倩不止一次跟我哀嚎:「這孩子我是真的管不住了!」

然而,這樣的結果,其實就是她自己一次次妥協造成的。

明星馬雅舒,曾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說:「我應該是一個很好妥協的媽媽,每次只要孩子哭,我的這個堅持就已經掉到零下了。」

女兒米婭不想吃飯,想吃雪糕,馬舒雅不同意,可孩子一哭她就無奈妥協了。

同樣的,孩子不想去幼稚園,哭得撕心裂肺,她一心軟,也差點抱女兒回家。

而馬舒雅的一再退讓和妥協,並沒有換來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反而讓女兒米婭產生了各種問題,甚至險些被幼稚園勸退。

孩子無下限地突破父母的威嚴圈,漸漸的,父母在孩子這裡沒有了權威性,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難管教。

02

拒絕派

那麼,既然妥協不行,嚴厲拒絕是不是就可以了?

或許,下面的故事能告訴你答案。

寶媽曉曉是一個對孩子管控特別嚴格的媽媽。

平時她明令禁止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只有在她非常忙的時候,才會允許女兒看一會電視。

久而久之,孩子知道了媽媽的嚴厲,再也不輕易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前段時間,曉曉無意間發現,自己剛上小學五年級的女兒,就已經跟學會跟著同學撒謊,並且經常蹺課去網咖上網。

在小美的「逼供」之下,女兒終於說了實話:

「反正我跟你說什麼,你也不同意,我為什麼要跟你說?

別的同學家裡都有電腦可以玩,他們會一起玩遊戲,就我不行,他們都不高興跟我玩了!」

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

「頻繁對一個孩子說‘不’,是最不恰當的拒絕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門外處,會委屈甚至憤怒。」

沒有人喜歡被拒絕,尤其是一個冷冰冰的「不行」。

就像有人說的:

一味的拒絕,就像是一劑有強大副作用的藥,可能會達到「治療」孩子被寵壞的目的,但它的「副作用」卻不容忽視。

經常被拒絕的孩子,會有一種「被拋棄感」,漸漸地,就隱藏了真實的想法,不再和父母交心。

03

如果孩子每次切換狀態都很難,脾氣倔得要命……

當然也有一種情況,就是你的孩子每次切換狀態都很艱難,甚至很激烈。這種情況會比較複雜。

比如,你跟孩子說,「我們現在得要離開了/結束了……」,孩子可能就開始耍賴:「媽媽,我們再玩10分鐘吧。」然後10分鐘完了,再一個10分鐘。10分鐘完了再10分鐘。你若真要強行帶走孩子,孩子便撒潑打滾給你看。

我身邊一個媽媽就養有這麼一個「熊孩子」。她說,每次帶兒子出去玩,就很難再把他帶回家。不管是去遊樂場,還是去朋友家做客,都特別難帶回家。好說歹說都不行!

首先得要肯定,這個孩子他的自我意識很強。當他的需要和外界提供的環境不那麼一致的時候,他就會說「不要」。國外有項研究甚至發現, 比起乖巧聽話的孩子,這種脾氣特別倔的小孩長大後取得成功的幾率更高。

如果我們特別粗暴地對待這種孩子,反倒會打壓孩子的自我意識,導致孩子自卑或過度逆反;反之,如果我們一味妥協,乾脆聽之任之,孩子也可能形成囂張跋扈的性格,以後容易遭遇人際關係上的困難。

那該怎麼應對更合適呢?比如這個案例中媽媽所提到的這種情況,孩子不可能一直都在遊樂場玩、不回家吧;或者孩子去了別人家做客,不可能一直賴人家家裡不走吧。這個時候,就涉及到 父母如何給孩子立規矩的技巧問題了。

我也見過身邊的孩子,一到外頭玩就不願離開的情形。

比如有個小朋友到我家做客,時間到了該回家了。那這個媽媽就跟孩子商量,「我們現在回家好不好呀。」孩子不願意,要求再玩會兒,媽媽就妥協了。

等了一會兒,又跟孩子好言好語勸導,可是孩子仍然不聽話。這個時候媽媽惱了,就說「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啊。」

這個媽媽的處理方式很有代表性。我們看到,這個媽媽似乎不太擅長去做那個拍板的人。

更好的處理方式是什麼呢?你可以民主地去跟孩子約好,玩多久回去。並且時間快到的時候,提前提醒孩子,好讓孩子有一個緩衝的時間。但是時間到了,就別再去問孩子,「我們現在回去好不好了。」也不需要去跟孩子解釋什麼,或者奢望孩子能心甘情願地配合我們。我們只需要溫和但是堅定地告訴孩子:

「10分鐘到了,我們現在該走了。」

這個時候,一些孩子會不樂意,一些孩子甚至會大哭。我們不要把孩子的哭鬧看成是「故意說話不算話」呀,「刻意跟我們對著幹」呀、「不懂事」呀之類。哭鬧只是孩子處理他們自己內心情緒的一種方式而已。所以,我們堅持我們的原則,但是理解孩子釋放情緒的需要。

比如, 我的孩子哭,我就去抱住他。不批評他不該哭。就允許他哭。就在他的哭聲中,帶著他跟鄰居說拜拜。這樣簡單乾脆地去處理,就很好,也很有效。

這裡我想特別指出一點,即:一個小小孩的意願當然需要被尊重,但同時他們也需要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力量,以及父母所設定的邊界。這同樣會讓他們感覺到安全。

也就是說,在很多無關緊要的事情上,以及只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上,我們可以給孩子自由做主的空間。但是,也有一些事,比如涉及到安全問題,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影響到了父母以及其他人,我們就需要堅定地告訴孩子,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溫和但是堅定地堅持自己的底線,從而幫孩子進入到一個有規則的世界。

Wendy媽有話說:

看似只是「能否讓孩子多玩10分鐘」這樣的小事,但其實折射的是我們父母,在應對孩子討價還價過程中的不同表現。

同一件事的不同應對,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影響,未來,孩子的命運和成就也會大不相同。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寶藏,只要方法得當,就絕對不會讓父母失望。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