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外國人一個人帶一串孩子看起來毫不費力,我家三四個人帶一個娃都累得要死?想必這是來自不少人的靈魂拷問。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從美劇看到的事情是真實存在的,中國媽媽去了國外照樣可以一個人帶娃。
個人帶娃還是「團隊」帶娃,主要是因為受到了習慣、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有一個朋友從8歲時在新西蘭生活,后來結婚生子在倫敦,從老大的出生直到老三的出生,都是她一個人在看管,看到了吧,咱們中國的媽媽到了外國也能一個人帶一串,之所以出現這種差異,主要有五個不同。
養娃的方式不同
簡單來說,國外養娃以「粗糙」聞名,就是這個粗糙給他們留出了更多的時間。舉個例子,外國的娃坐公交用手狂摸座椅,隨后爸爸很淡定掏出一塊餅干,娃摸完東西的手接過餅干就吃,試問咱們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他們沖奶粉的時候很少考慮濃了稀了的問題,就按照奶粉罐的說明,上面說放幾勺就放幾勺,說放多少水就放多少水。至于吃輔食,玻璃瓶的嬰兒食品隨便吃,能用育兒神器解決的事情決不自己動手,這樣的確能輕松不少。
家庭的思想不同
相對來說,西方的老人、成年人、小孩都非常獨立,家人會鼓勵孩子去獨自尋找自己的人生和價值,而自己的孩子有了孩子之后是不會全方面幫忙的,因為他們有自己的人生規劃。
而且一個人帶娃,不會有觀念上的沖突而產生矛盾,自己決定的事自己說了算,不至于感到心累,這可能也是感到輕松的一部分原因。
爸爸的參與度不同
不得不承認,國外的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參與度很強。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家庭架構中沒有老人的參與導致的,所以爸爸媽媽會平等分配育兒中的需求,例如周末帶孩子去游樂園、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大部分都是爸爸,媽媽注意料理家里的事物。
育兒觀念不同
在養育的過程中,西方人更偏向于讓孩子去獨立,孩子能自己做的事絕不會搶著干。孩子越早掌握生活技能,父母自然就能輕松一些。我們要相信孩子的本能,給他足夠的信任和學習技能的機會,只有讓他們去獨立的時候,他們才會獨立。
媽媽的自我認知不同
西方一個家庭的組成,就是爸爸、媽媽以及孩子,所以看護孩子這件事爸爸媽媽理所當然地認為就只有兩個人負責。于是從懷孕開始,外國媽媽的態度就是「我可以!我一個人就能做好!」。
而由于傳統思想的影響,我們中國的媽媽習慣有人幫忙,請月嫂就是媽媽認為「我自己不行」、「我需要別人幫忙」的態度和潛意識。月子期間不去帶這個孩子,坐月子之后便發現自己不懂如何帶小孩,于是又請用阿姨或老人來幫忙。
至于為什麼外國媽媽帶好幾個孩子都毫不費力,咱們帶孩子就得全家出動,說白了就是習慣的選擇。外國人的媽媽沒有選擇,只能逼著自己學著帶孩子,中國媽媽更幸運一些,畢竟還有老人肯幫忙分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