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難養?那是你不懂這3條黃金教育法則

Wendy媽 2022/09/22 檢舉 我要評論

在男孩孩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媽媽能正確運用以下三種黃金教育法則,就能找到養育男孩最正確的打開方式。

一:自然懲罰法則

很多父母發現,男孩總是「油鹽不進」的:催他、吼他、威脅他,統統無濟于事。甚至有時候,狠狠責罵、毆打了他,下次他也還會再犯。

其實,并不是因為男孩想故意惹怒父母。而是由于男孩的5-羥色胺水平要比女孩高52%左右,所以男孩看起來更沒心沒肺,也更容易忘記受過的懲罰。

有這樣一則新聞:

一個6歲的小男孩,因為媽媽阻止他玩手機,一氣之下便揚言要吃100個冰淇淋,把自己「冰死」,讓媽媽后悔。

媽媽聽后,沒有跟他講道理,也沒有責罵他。而是真的給兒子買來了100個冰淇淋。

為了跟媽媽賭氣,男孩立馬連吃了三個,但怎麼也吃不下第四個了。為此,男孩崩潰大哭,質問媽媽道:「我是你親生的嗎?」

媽媽似乎早就預料到了這樣的局面,從容地反問兒子:「那我是你親生的媽媽嗎?你就要氣死我。

陪著兒子哭了一會兒后,媽媽溫柔地告訴他,以后不許再這樣威脅父母了。

而男孩也不再像最開始那樣倔強,而是鄭重地點了點頭。相信經歷了這次事件,男孩再也不會輕易拿自己的生命賭氣了。

比起空洞的說教和暴力的打罵,讓男孩品嘗「自作自受」的苦果,他得到的教訓才更深刻:

比如,兒子賴床不起,而差點遲到。媽媽催他再多次,都不如任由他遲到一次,老老實實接受老師的批評。

要讓男孩自己去面對,去體驗,去修正,去成長。唯有他親自品味了懲罰的苦,才會變成未來腳下的路。

二:拉波波特法則

和媽媽發生矛盾時,女孩通常可以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媽媽你來我往地進行溝通。可差不多大的男孩往往只會哭嚎,無論媽媽說什麼,他翻來覆去就是一句「我不要」。

這是因為女孩的大腦中布洛卡區通常更活躍。相應的,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也更強。

男孩媽媽要學會世界著名博弈論專家拉波波特提出的「拉波波特法則」:

第一步,將孩子的觀點復述一遍,讓孩子意識到,我們已經明白了他的想法;

第二步,提出孩子觀點中我們認可的部分,讓孩子感覺被理解;

第三步,告訴孩子,我們從他們的觀點中學到了什麼,讓孩子明白我們不是敵人,而是和他們處在同一陣營的隊友;

第四步,提出反對的觀點,并給出充分的理由。

記得有一次,我在外面吃飯,就目睹過一場「教科書式」的母子溝通。

那家餐廳環境很好,有假山,有小橋,水里還有幾尾金魚。

一個小男孩見了,便蹲在地上用手撈魚,發現撈不到后,就去找媽媽:「媽媽,幫我撈金魚。」

媽媽沒有批評他,而是蹲下身,溫柔地說:

「軒軒是想要小金魚嗎?(復述觀點)

因為看見小金魚可愛,所以想讓它跟你回家是不是?(表達理解)

媽媽也覺得小金魚很可愛,想和它多待一會兒。(和孩子站在同一立場) 

不過軒軒你看,小金魚也有爸爸媽媽。如果你把它撈走了,它會很孤單的,它的媽媽也會難過的。(提出反對意見并給出理由) 如果是軒軒離開媽媽會怎樣?」

男孩想了想,對金魚說:

「再見,小金魚,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要聽話呀。」

隨后就拉著媽媽的手走了,整個過程中媽媽沒有大聲的吼叫,兒子也沒有惱人的哭喊。

面對不善言辭的男孩,媽媽要注意溝通方式:復述、理解、認可到位了,再「不開竅」的男孩也能變成懂事、溫順的小棉襖。

三:南風法則

很多人說:「兒子自從進入青春期,就成了一個‘火藥桶’一言不合就爆炸,越是管束就越叛逆。」

研究發現,男孩的大腦前額葉發育較慢,更容易沖動。再加上睪丸素的作用,讓他們仿若天生的戰士。這時若父母跟他們硬碰硬,最終只會兩敗俱傷。

正如一則經典的寓言:

「北風和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大,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越是猛烈地侵襲,行人將衣服裹得越緊;而南風則徐徐吹動,讓人如沐春風,最終,行人主動脫掉了大衣。」

在養育男孩的問題上,「南風法則」同樣奏效:

如果父母成天想著如何管控孩子,就成了寓言里的「北風」,最終孩子越來越叛逆。

一檔節目里,鄧超談起自己的青春期。

十幾歲的他曾一度是「叛逆」的代名詞,打耳洞、染頭髮、離家出走,處處和父母對著干。

父母看到鄧超這樣,便想要「打醒」兒子。

有一次,因為父母又打了他,鄧超便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一個人跑到了廣州。

眼看兒子不見了,父母急得整宿睡不著。

為此,父母決心改變曾經的教育方式,看到鄧超喜歡表演,就主動鼓勵他考中戲:

「試試看,萬一走狗屎運呢?如果不行,我們就逛逛北京,看看長城去!」

就這樣,父母重新贏得了兒子的心,鄧超也走出了青春的迷途。

男孩媽媽能做的就是理解和共情,再加上知識和方法,認識到自己的局限,不斷精進自我。用科學、適合的方式來教育男孩,唯有這樣,男孩才能破繭成蝶,向陽而生。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