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之間的社交,遠比我們大人之間要想得復雜。
很多時候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他們可能就會被人欺負,如果家長沒能及時發現、正確疏導,小孩內心可能會留下一輩子的創傷。
經常聽到一些父母抱怨: 「為何我家孩子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其實,這主要是與你們的教育有關。特別是當孩子第一次遭遇霸凌時,你們的第一反應如果做錯了,往往會導致小孩養成「被欺負」的體質。
而這一特性,將會成為孩子未來一而再、再而三被欺負的「根源」。
反之,若父母能第一時間給小孩撐腰,讓她看起來就是一副「不好惹」的樣子,小孩將來的生活多半能遠離這些壞人。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爸媽就是你的底氣,被欺負別害怕……」
還記得兒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因為出去辦事路過學校,心血來潮想要看看兒子在園內的表現,結果卻看到他被幾個壯小伙圍在墻角,對方不停地用手指戳著兒子的額頭。
我看到以后憤怒不已,立馬跑過去揪住了那幾個小孩的手,然后把老師叫了過來,要求把小伙子們的家長請過來,好好給我家孩子賠禮道歉。
沒想到對方家長過來以后,竟然企圖用 「孩子之間只是鬧著玩」的由頭,來模糊掉自家孩子欺負人的事實,我看了一眼被欺負后畏縮著站在那的兒子,更加沒辦法接受這位家長的說辭。
「我今天就是要你們真心實意的道歉,并且保證以后不會再犯,你今天不讓我滿意,我便跟你耗下去,要不也讓你孩子試試被人嚇的滋味?」
對方家長見我「盛氣凌人」的模樣,頓時服軟了,狠狠地斥責了孩子一頓,并且保證會好好教育小孩。
那天我帶兒子回家的時候,他雙眼放光地說著:「媽媽就是女超人,剛才真的太酷了,我要向媽媽學習。」
我教育兒子:「媽媽沒辦法時刻護著你,你以后需要學著讓自己變成超人,保護好自己才行。無論發生什麼,爸媽都會站在你這邊,我們就是你的底氣,被欺負后不要害怕。」
有調查數據顯示,全球約有2.46億孩子遭遇校園暴力,而且這些多是一些瑣事造成的,如果家長沒能及時制止,往往會令暴力不斷升級。
有心理老師也提出過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目前學生壓力的主要來源就是 成績和校園暴力。幾乎每四個孩子中,就有一個人面臨著這兩樣壓力,而后者帶來的持續影響更多,有小孩甚至會因此出現抑郁癥。
因此,專家認為,當孩子被欺負后,父母的第一反應是很重要的,它很可能就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
孩子被欺負,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A:三流的父母會說「沒關系」
有調查研究發現,多數遭受過欺凌的青少年,他們沒有選擇告訴任何人,而是默默承受痛苦和壓力。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孩子們心里清楚,即使他們向父母求助也沒用,對方只會說「沒關系,同學只是在跟你開玩笑……」
「開個玩笑」似乎成了霸凌者粉飾太平最好的借口,任何過激的語言、過激的行為,只要在前面加上「開個玩笑」的前提條件,都能很快地過去,如果你繼續斤斤計較,反而會被別人冠以「開不起玩笑」的名頭。
可這個語言邏輯中, 絲毫沒提那些被欺凌的孩子,內心受到的恐慌和傷害。
人在面臨威脅時,本身就會下意識地恐慌、畏懼,作為孩子會下意識地向老師或者家長求助,希望能獲得一點安全感。
如果這時父母不僅沒有去安撫孩子的不安情緒,又沒想著幫他們撐腰,往往就會對小孩脆弱的內心造成二次傷害,他們甚至可能對父母徹底失望,日后遇上傷害也不會想著求助父母。
請記住:父母有時候要保持絕對的敏感,識別出孩子身邊的「危險信號」,多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不要對他們的求助視而不見。
B:二流的父母會說「打回去」
以暴制暴也是很多父母常用的一種教育方式,「千萬別慫,你不打回去就不是我兒子。」父母這種心態,往往也可能對孩子的個性發育造成負面影響。
家庭心理學家杰拉德R帕特森和李察A利特曼,曾經做過一項實驗,內容是關于 「兒童攻擊行為和行為強化」的實驗。
在兩千多次的幼兒攻擊事件研究下,總結出以下規律:
孩子在被攻擊后如果選擇「打回去」,通常會造成兩種結果——
孩子反擊成功,脫離了校園霸凌的泥坑,他們的生活重歸平靜; 還有一部分小孩,他們打回去后嚇退了霸凌者,但在這個過程中嘗到了用暴力解決問題的甜頭,日后學會了用武力來解決問題,甚至 從欺凌者變成了霸凌者。
因此,教育專家認為,當孩子被欺負以后,父母不要急著讓他們還回去,教會小孩「以暴制暴」。
C:一流的父母會讓娃變得「不好惹」
親子專家蘭海老師說過:「不被欺負的孩子,都長著一張不受欺負的臉。這張臉上,一定有勇氣、自信和不好惹的氣質。」
所以真正一流的父母,懂得從小就培養出孩子「不好惹」的氣質。
1、從小鍛煉孩子的膽量,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明白「我不主動惹事,但也不怕事」的道理,讓孩子學會昂首挺胸、說話有力量,從氣質上震懾住別人。
2、讓孩子有跟壞人反抗的勇氣。不過這里的勇氣是需要實力來加持的,從小讓孩子多參與體能訓練,教給孩子提高自我防范意識,這樣被欺負以后有反抗的籌碼,不至于被欺負得太過。
3、為孩子撐腰,成為孩子的底氣。時刻讓孩子明白,凡事有父母撐腰,所以不要害怕,遇上危險可以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