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女兒,一定告訴她,四種情況下不能善良,尤其是第四種

Wendy媽 2023/03/08 檢舉 我要評論

我們中國的孩子越來越自我,這是好事,說明家長的教育方法在逐代改變。

說一說我們和我們的父母的教育過程中,最大的不同吧:父 母教育我們要考慮別人的感受,父母的教育是含蓄的,通常我們都是通過父母的言行來自行揣摩的,我們這一代人有很多跟父母很像的,就是忽略自己的感受,也要顧全別人,不懂得拒絕;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在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觀,最明顯的例子, 我們很多家長不會去忽略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的玩具分享給別的小朋友,而是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孩子就一定會先顧全自己的感受, 也就是「自私」

我們這一代通常被教育和引導要成為一個樂于助人的人、要成為一個善良的人。

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 已經發生了改變,我們先要讓孩子承認自己的感受,接受自己的感受,顧全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考慮別人

這種教育模式下,孩子一定會越來越 獨立、有主見、相對自我、有界限,這對孩子來說是好事。

「自私」和「善良」,可以同時兼具

如果選擇讓孩子從兩種品質中選擇一種,我寧愿孩子自私點,也不希望孩子單純的善良。

理由很簡單,前者更懂得保護自己,后者容易受到傷害。

當然了,我們不用二選其一,孩子可以同時兼具兩種性格特點。

我不覺得「自私」有什麼不好,只要同時具備其他品質,自私點是一種自我保護。

我們要教女兒做個善良的人,善良停留在價值觀里,善良的人看這個世界會更美好,善良的人,眼睛里更容易看到溫暖的東西。

四種情況,一定要收起自己的善良

我們教會女兒善良,同時要叮囑她施善時要做全面考慮, 不能單純的善良,我們可以善良,但是前提是「保護好自己」

一、 走在馬路上,有人要求幫忙

如果一個人走在馬路上,有個健康的成年人過來尋求幫忙,這個時候不能草率幫忙,要先做合理分析。

要引導女兒做這樣的思考: 馬路上來往的行人那麼多,年輕的男士也有很多,為什麼單獨找到你來幫忙?

在未知的情況下,直接拒絕對方的請求,這是最正確的選擇。

二、 有人長期讓你幫忙

當年自己力所能及的時候,幫助別人,當然可以,但是如果對方長期要尋求你的幫助,這個時候就要思索,是不是要繼續幫忙了。

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女孩每天下班都會給一個流浪漢施舍,有一天她不施舍了,流浪漢無法接受了,把女孩大罵一頓。

總是去幫助一個人,對方就認定這是你的義務了,一旦開始拒絕幫忙,就會被對方抱怨、謾罵。

所以從一開始就要說「不」。

三、 拒絕跟任何人去密閉空間

在公開的場合,壞人是不敢妄為的,但是一旦到了沒有人的密閉空間,壞人的真面就會露出來。

當一個人在外的時候,收起善良,行善一定是在全面分析以后,排除任何危險的可能性的前提下。不管的對方用什麼借口,面對這樣的請求,都直接說「不」。

四、 幫助別人之前先保護好自己

生理結構就決定了,女性一定是相對弱勢的群體,所以我們要時刻提醒女兒 ,任何時候首先想到的是保護好自己,其次才去考慮幫助比自己更弱的一方。

尤其是離開父母的臂膀以后,在了解情況之前,不能對別人伸出援手。

能夠保護好自己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這個時候是否善良已經不重要了。

冷靜思索和善良,缺一不可

理想的狀態是,孩子遇事和人 ,能夠冷靜思索,能夠客觀分析,準確判斷。

然后優先考慮個人的感受,能夠做到自我保護,才去考慮去幫助別人。

寧可只具備冷靜思索,之后瞻前顧后,不愿意去幫助別人,也不能遇事不思考,對所有的人和事都抱有單純美好的態度,時刻想著幫助別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

我們保證自己是個好人,是個不去主動傷害別人的人,但是我們不保證別人是好人。

當孩子能夠做到這幾點,父母就可以放心地放手了。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