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自卑的孩子,通常喜歡說這3句話,父母別不當回事

Wendy媽 2022/07/07 檢舉 我要評論

自古以來,人們對于性格和行為習慣之間的討論,從未停止過。

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這個人的心理狀態,尤其是言語,例如性格軟弱,內心自卑的人。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性格軟弱,內心自卑的人,總喜歡說這3種話

1、說抱怨、怪罪他人的話

一個人在生活中,經常說一些抱怨、怪罪他人的話,這其實是由于自我太過軟弱,只能通過這種言語發泄的方式,才能夠讓自己的心理舒服一些。

究其核心是一種自我不成熟和不穩定的表現,沒有辦法承擔責任,擔心責任和不好的結果會對自我構成一種威脅,導致原本虛弱,乃至軟弱的自我,無法承受,就希望把這些不好的東西甩給別人,從而說出抱怨、怪罪他人的話,來增強自我的安定。

2、面對困難和選擇時說:「怎麼辦」類型的話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在面臨困難和選擇時,總是會猶豫不決,愛說該怎麼辦呢?寄希望有個人能幫助他們解決眼前的困惑,幫助他們來做決定。

在面臨重大抉擇時,也會經過再三選擇,如在大學聯考志愿中明明已經選了一個熱門專業,可回到家中后,又經過各種查詢后,感覺不怎麼好,就這樣前前后后更改多次,直到系統截止。

這其實是因為他們害怕一次的選擇失敗,帶來可怕的后果,自己無法承受,因為他覺得自己很弱,難以承擔不好的結果,這就一種自卑、懦弱的表現。

3、經常說「我好累,我好困」這樣的話

其實,有時候憤怒是一種活力,一種生命力,對于一個性格軟弱的人來說,他們不會去表達自己的憤怒,而是盡可能地壓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變成一個沒有脾氣的人。

即便是遇到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也僅僅只會在內心抱怨別人不了解自己,卻不會將自己的想法吐露出來,內心長期在這樣的糾結斗爭中,需要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來平復,等到心理能力消耗殆盡,便會覺得自己又累又困,經常說出「我好累,我好困」這樣的話。

歸根溯源,一個人變得性格軟弱,內心自卑大部分都是源于小時候。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在小時候,如果需求沒有得到及時滿足,就容易在心理留下「空洞」,而后進入到他的潛意識里,并伴隨他的一生。

自卑、壓抑的人是因為小時候的這3種需求沒有被滿足

1、對食物的需求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孩子在出生后,就知道食物需求,尤其是在嬰兒口欲期階段,他們尚小,基本上沒有自我行動能力,需要依賴于母親或其他撫養者。

心理學家認為,母嬰關系往往會影響,甚至決定一個人怎麼樣去這個世界相處。

如果孩子這個階段在食物的需求沒有被及時滿足,這將會讓娃缺乏安全感,在人際關系中,對他人不信任,繼而慢慢衍生出自卑和軟弱的心理,覺得自己是沒人愛,不受歡迎的。

2、對被愛與關注的需求

哺乳動物對愛與關注的需求屬于一種本能,這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尤為重要。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缺乏愛與關注,就容易在他們的心理埋下匱乏感,之后會終其一生都在想著要如何獲取他人的愛與關注。

其實,這是因為小時候沒有被得到足夠愛與關注的孩子,他們的內心缺乏安全感,感覺自己是被人愛的,心理很是自卑,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想要通過自己的行為去取得他人的歡心、贊許,來得到心理的滿足。

3、對尊重和自由的需求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沒有得到尊重和自由,一切都只能聽父母的意見,逐漸會讓孩子壓制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抉擇,最終變得沒有邊界感,什麼事情都不能夠自己做決定,變得自卑、軟弱,這將不利于他獨立人格的發展,還會導致在今后的人際交往中,變得沒有自己的主見和歷立場,容易被他人同化。

由于人格的不獨立,也更容易被他人所「利用」,如情感勒索、自身權益被侵占等,完全沒有邊界感,也不敢拒絕他人的無理要求。

小編建議:

有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自我發展應該是在生活中不斷去發現自己內心的固定成分,之后在關系相處的過程中將不良固有成分嘗試松動或去除。

因此,內心軟弱、自卑的人并非無可救藥,只要正確去面對,就能夠慢慢改善。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給予充分的愛,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慢慢彌補心中的安全感缺失。

同時,父母可以時常鼓勵和贊美自己的孩子,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祛除心理的自卑感;在孩子需要面臨選擇時,讓他們自行做出選擇,并告知你為何這樣選擇的原因和其中的優缺點,引導娃做出正確的決定,而不是替他們做決定。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