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4個表現不代表情商高,而是討好型人格導致的,家長要警惕

Wendy媽 2022/10/08 檢舉 我要評論

孩子喜歡分享,一定是好事嗎?

01

晴晴一直是大家口中「性格好,脾氣好」的懂事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從來不會產生爭執,在小區人見人夸。

晴晴媽為此很得意,覺得女兒人緣好,情商高。

可是最近發生了一件事,讓晴晴媽產生了自我懷疑,開始質疑女兒的性格是不是有些問題。

原來,晴晴的腿前幾天受傷了,所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想玩溫和一點的游戲,比如過家家。可是當有人提議踢球時,晴晴雖然一百個不情愿,還是同意了,晚上回家,媽媽發現女兒的腿腫得更厲害了。

媽媽問女兒為什麼不說出自己的意見時,晴晴卻小聲說 「我怕她們以后不和我玩了。」

這件事情后,晴晴媽開始注意觀察女兒,她發現

女兒正在蕩秋千,如果有小朋友想玩,女兒馬上就會讓出去;

小朋友一起做游戲,女兒被分到不喜歡的角色,從來都不反對;

即使在生活中,女兒也很少說不,每次問她意見,她的回答永遠都是「好的」、「都可以」。

晴晴媽這才意識, 女兒的好人緣,高情商其實都是建立在忍讓的基礎上,她從來不爭不搶,寧可委屈自己,從不敢提出意見,這已經是在向「討好型人格」發展了。

02

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一書中提到:

關于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地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贊賞和認可上癮。

討好型人格從來不爭不搶,好說話,脾氣好,被別人稱贊情商高,卻無人知道他們的內心有多憋屈,多受傷。

如果你發現孩子有以下幾個表現,家長一定要警惕。

1、總是委屈自己,迎合他人

在生活和工作中,他是一個毫無主見的人,凡事都聽別人的,每次問他的意見,他都說「我沒意見」「我都行」。

慢慢地,他們的存在感就會越來越弱,慢慢被忽視,最終被邊緣化。

2、不懂得拒絕

即使再不喜歡,再不情愿,也從來不說「不」!

他們完全不懂得拒絕別人,在別人眼里是個典型的「老好人」,「好說話」,脾氣好,性格好。

實際上,這些孩子都在委屈自己,哪怕困難全都留給了自己,也會咬牙忍住,表面看云淡風輕,內心卻非常壓抑。

3、害怕麻煩別人

總是怕給別人添麻煩,這其實也是討好型人格中的一個表現。

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會讓別人為難,所以即使困難重重,討好型人格的人也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即使最終遍體鱗傷,也不肯張口求助。

4、沒有原則和底線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幾乎是沒有原則和底線的。

在他們的世界里永遠都是「好好好」「行行行」,最終這類人很容易成為背鍋俠,每次好事都歸別人,壞事都是自己的。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對人際關系高度敏感,總是不自覺地抬高他人,貶低自己,他們不敢求助,不敢提要求,面對任何過分的要求只會無底線的妥協。

這樣的人,一生卑微小心充滿痛苦。

03

心理治療師海靈格曾說:「討好行為模式的出現,來自于童年創傷。」

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時,他們是不懂得底線和分寸的,他們甚至有些為所欲為,想干什麼就干什麼。為什麼他們長著長著就變了,變得唯唯諾諾,不敢行不敢說,總是看別人的臉色呢?

就是因為錯誤的教育,讓孩子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成為了討好型人格。

父母控制過于嚴格

控制欲強的家庭養不出有主見的孩子。

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控制欲強的父母,什麼都要說的算。而孩子的成長中,必然會和父母出現很多沖突,在一次次對父母的妥協中,孩子明白了「原來我的想法,我的意愿并不重要」。

不被父母重視的孩子,開始慢慢失去自我,任由所有事都由他人說的算。成為了一個隨大流,毫無主見的人。

父母情緒不穩定的家庭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當父母放松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父母情緒不穩定,會讓孩子總是感覺到患得患失。

他們為了避免父母發脾氣,就會刻意去討好父母,讓父母感到心情愉悅,從而換來片刻的寧靜。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特別看重別人的情緒,生怕別人不高興,于是就變成了一個將自己放的很卑微,總是不斷討好別人的人。

從小缺愛的家庭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小時候缺愛是一種怎樣的經歷?

其中有一條高贊回答, 就是很容易形成討好性人格,工作和感情中都習慣委屈自己。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就是一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松子從小就被父親忽視,一生都渴望愛,追求愛,為了得到愛,松子的一生總是在委屈自己,討好別人,最終走向了悲劇的結局。

蘇珊·福沃德說:「父母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扎在子女的心頭。」

缺愛的孩子是卑微的,他們為了能得到一丁點的愛,總是小心翼翼地和別人相處,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他們想抗爭,想努力,想展示自我,最終總是不得不一次次地放棄,妥協。他們最大的感觸就是「有心無力」,毫無成就感,慢慢地,他們的自信、他們的樂觀就被消磨掉了。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說: 「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

父母的教育,決定了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走什麼樣的路,我們的一句話就可能決定另一個生命的一生。

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孩子未來幸福,首先就要先糾正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讓錯誤的引導將孩子變成一個只會討好別人,從不看重自己的人。

只有先看到自己的存在,找到自我價值,孩子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