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都冷了,怎麼還沒吃完?」
快十點了,還不快上床?」
快點穿好鞋子,上學都要遲到了?」
……
這些話是不是聽著非常熟悉?相信很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都說過。 孩子愛磨蹭,真的讓家長頭大。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孩子磨蹭不是病,但是真要親媽命。」家長幾乎天天抓狂,天天吼,卻發現孩子越催越磨蹭。
孩子為什麼會那麼慢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磨蹭的真相和對應的應對策略。
缺乏時間觀念型
家長的再三催促沒有起到作用,總以為是孩子不聽話,其實不然。由于時間具有非直觀性,無法直接被感知到,只能通過某些現象的交替體現出來,如晝夜、春夏秋冬的交替等。
而學齡前的孩子對于時間的概念和認知還處于萌芽階段,多數孩子還不能準確的感知時間的長短,所以不容易形成時間概念。
所以對于磨蹭的孩子, 家長首先要做的是給孩子樹立明確的時間觀念。
對于小月齡的寶寶,家長可以播放不同快慢的音樂,幫助寶寶跟著做律動,讓寶寶通過動作的快慢來提高對時間快慢的感知。
對于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做一張表格,告訴孩子在哪個時間做什麼事情,多少時間內完成。孩子看不懂的,也可以畫給孩子理解,或者用照片之類的。
這個方法能鍛煉孩子的規劃能力,讓孩子逐漸形成做事的先后、主次概念。 同時這樣的計劃表,也能讓孩子清晰一天要做什麼,增加孩子的掌控感。
缺乏興趣型
做喜歡的事情動作很快,做不喜歡的事情就動作慢吞吞,這是很多小孩的習慣。比如孩子想出去玩,可家長卻非讓他待在家里收拾玩具,孩子心里不樂意,就磨洋工;再比如吃飯時,孩子在飯前已經吃了一些零食,沒有較強的饑餓感,自然就會磨蹭。
孩子都特別喜歡玩游戲,家長可以通過做游戲,將生活中無趣的事情變成有趣的事情,從而提高孩子的做事效率。
比如洗臉時,可以比賽看誰洗的又快又干凈;睡覺時,看誰第一個脫好衣服,安靜的躺好等等。
用適當的比賽方式,去激發孩子做事的快速意識,同時讓孩子體會到樂趣,這樣孩子自然就會很配合。
缺乏鍛煉型
現在家庭中,父母對孩子普遍溺愛、包辦過多,孩子從小就缺少獨立做事的機會,等到需要孩子自己做的時候,問題就會顯現出來。
作為家長,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培養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賴他人的好習慣。
做事前可以提前和孩子建立規則,比如:規定時間作業做不完,就不準寫了,等到明天去學校,自己向老師解釋完不成的原因;每天晚上8點前完成作業,就可以看一會電視等等。
只有提前和孩子約定好,孩子才能擺脫磨蹭,養成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缺乏動力型
反正做完這個事情后還有別的任務,那我為什麼要快一點呢?反正這個任務是爸爸媽媽讓我做的,我有什麼好著急的呢?
很多情況下,家長催促孩子做的事情并沒有讓孩子獲取緊張起來的驅動力。這個動力是家長強加給他們的,催一催就動一動,不催就慢下來甚至不動,久而久之,一個催促,一個磨蹭,就變成了惡性循環。
其實, 對于因缺少動力引發的磨蹭,家長最好的方式就是對孩子經常性的進行鼓勵和表揚。永遠不要忽視表揚的力量,對于孩子,如果你經常說:「你現在比上一次進步多了」,「你長大了,用不著老是提醒你了,太棒了」,「你看你做的多快,真好」。
這些鼓勵的話語往往能夠充分的調動孩子做事的動力,孩子會為了贏得更多的肯定而努力做的更好。
紀錄片《鏡子》中有這樣一句話:「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孩子的磨蹭習慣,多是由于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有耐心,使用科學的方法去化解孩子的磨蹭,陪伴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