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的媽媽肯定發現過這樣一個現象:當你吼完孩子之后,孩子可能會大哭一場,哭過之后就會過來粘著媽媽,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孩子被媽媽吼過后,會不計前嫌的粘著媽媽?
前幾天去姐姐家里看小侄女朵朵,朵朵坐在客廳里玩拼圖,應該是一直遇到挫折,拼不好拼圖,她就用手把拼圖卡片撥的到處都是,姐姐看見她將客廳弄的亂七八糟非常生氣,剛開始溫柔對她說:「寶貝,你去將拼圖卡片撿起來好不好」,朵朵不肯去撿卡片,姐姐便有些生氣了,大聲對朵朵說:「米朵,你收不收拾,你不收拾下午就別吃飯」,朵朵被吼過后非常委屈,流著眼淚將卡片撿了起來。
我以為朵朵會一直和姐姐冷戰,沒想到姐姐做完午飯出來,她就屁顛屁顛跑過去對著姐姐說:「媽媽,抱抱」,看著像個樹袋熊一樣的她,我很疑惑,為什麼她絲毫不記仇呢,後來我問姐姐朵朵是不是一直都是這樣,姐姐表示朵朵從出生開始就是這樣不記仇。
孩子被媽媽吼過后要抱抱并非是「不記仇」
孩子被媽媽吼完后還會要抱抱其實并不是不記仇,而是有其他的原因:
1.20世紀70年代,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名叫「靜止臉」的實驗,實驗過程中,剛開始媽媽和孩子正常互動,給予孩子熱情的回應,兩人都非常開心。
接下來媽媽改變了表情,臉部一直沒有表情,處于冷臉狀態,無論孩子做什麼吸引媽媽的注意力,媽媽都是冷著一張臉沒有反應,在反復嘗試吸引媽媽的注意力失敗后,孩子的表情變的無助和痛苦,看起來非常可憐,最后媽媽的情緒恢復到了正常狀態,孩子的情緒也很快恢復了。
實驗結果表明:主要養育者對于孩子情感反應的應對變化,會對孩子情感發育和安全感的形成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發展心理學里有一個這樣一個實驗,叫「視崖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在孩子不確定周圍的環境是不是安全的時候,他們會將媽媽(或者其他主要養育者)的情緒作為參照物。
這兩個實驗可以說明,媽媽的情緒對孩子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媽媽情緒低落處于生氣狀態,那麼孩子可能就會失去安全感,覺得媽媽不愛他了,覺得自己要被拋棄了,他們就會去找媽媽要抱抱,從而確定媽媽是愛他的。
2.小孩子非常愛媽媽,他們的世界里只有父母、爺爺奶奶等直系親屬,對他們非常信任且依賴,媽媽如果兇了自己,他們會知道自己可能做的不對惹媽媽不開心了,但他們的語言能力有限,不能用語言去跟媽媽道歉,他們只能用擁抱向媽媽道歉,擁抱就是他們的道歉方式之一。
孩子不開心的時候媽媽會給孩子擁抱,感受到溫暖之后孩子就會變的開心,孩子看到媽媽不開心的時候,他們也會過去給媽媽一個擁抱,哄媽媽,讓她變得開心起來。只要媽媽不離開孩子,對孩子做什麼都是可以接受的。
3.媽媽的情緒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媽媽暴躁易怒,經常吼孩子,孩子就有可能變的膽小懦弱,因此父母要注意,孩子犯錯誤以后,要多給孩子一些耐心,盡量不要吼孩子。
可以耐心的糾正孩子,好好跟孩子說孩子是聽得進去的,吼孩子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孩子是父母的寶貝,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值得得到父母的溫柔與耐心,作為媽媽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面對孩子的時候控制住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