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個體年齡的不斷增長,人的一生能夠分為許多個不同的階段,
而站在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在個體成長發展的過程當中,
學習對于個體的影響十分重要,無論是對于書本知識的基礎,還是對于實踐知識的累計,
都能夠幫助個體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并且了解我們所處的社會。
而這個過程通常都是由簡到繁的過程。
在知識領域當中,一個人能夠取得的成就,會直接影響其人生的發展走向,
與此同時個體的學習能力會受到多個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
例如個體對于外界事物的認知能力、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邏輯能力的高低,
最后便是個體行為習慣的養成等等。
如今,社會對于高素質人才的追求不斷提升。
因此,社會對于個體學習能力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一個人對于知識的把控和把握能力,也將成為判斷一個人綜合能力的標準之一。
如今我們喜歡叫那些學習好的人稱作是學霸,這一詞雖然來源于網絡,
但是卻廣泛地運用在如今的社會當中。
學霸通常都是學校當中名列前茅的同學,擁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對于新鮮事物比較敏感,
并且會將自己的優勢,運用到學習生活當中。
在上學的過程當中,大多數人都羨慕學霸,
因為他們似乎輕而易舉地就能取得他人夢寐以求的高分,
并且有非常良好的心態,即使分數出現了波動,他們也能夠客觀理性地直面問題。
而這類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當中也會受到大家的贊賞,并且不會有人認為他們是書呆子。
因此,如今學霸成為了描述那些學習能力出眾,對各方面知識掌握扎實,知識面寬廣的人。
心理學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這樣的看法,若是一個人在童年時期便顯現出了卓越的學習能力,那麼長大之后,便會成為一個學霸一樣的存在。
但是這樣的說法較為主觀,并不具有全面性,在現實生活當中也有許多方面的例子,
例如江郎才盡、傷仲永等故事都告訴我們,即使小的時候擁有超人的才能,
不好好地加以利用,最終也會白白浪費。
同時這也說明了另外一個道理,那就是個體對于知識的掌握能力,
會隨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這也就導致一部分人在童年時期顯現出了卓越的學習能力,但是在長大之后卻變得平平無奇。
哈佛大學從今耗費40年進行了一項追蹤實驗,這項實驗的研究對象是1萬名學生,
經過持續不斷地追蹤研究后,心理學家得到了這樣的結果,
那就是學霸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一種習得努力,
是一種能通過后天培養而得到的能力。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心理學家也總結出了影響,
個體學習能力最關鍵的時期,那就是6到12歲這個年齡階段,對照我國的教育制度而言,便是小學這個時期。
而培養學霸實際上與這三個方面能力的培養之間有著緊密地聯系。
分數并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真正能夠拉開學習能力差距的是個體的學習習慣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一、 優秀的學習習慣
大多數學霸在分享自己學習過程的時候都會強調一個關鍵點,
那便是養成適合自己的良好的學習方法。
同樣上述所說的哈佛大學進行的實驗也證明了那些學習能力優秀的人,通常是能夠保持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
不少家長對于學習都有著錯誤的認知,為了孩子只要上課的時候能夠認真聽講,
放學之后能夠認真地完成作業,就能夠逐步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
但是,只有更加細節的學習習慣,才能夠真正地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別。
例如能夠在上課的過程當中針對性的記筆記,并且通過各種課外活動鞏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 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最為困難的一件事情,便是自己對于學習提不起興趣,學習似乎更像是一件會讓學生變得痛苦的事情。
哈佛大學的研究結果表明,當一個人自發的對學習產生興趣的時候,
才能夠得到最好的學習效果,而這種興趣,實際上可以通過教師和家長的引導而激發。
作為家長,應該更加重視自己在子女成長過程當中所起到的責任,并且做好引導和榜樣的作用。
三、 初步的邏輯能力
邏輯能力簡而言之是一種對抽象概念進行梳理的農歷,廣義的邏輯能力也能夠指宇宙當中的運行和發展規律。
哈佛大學的實驗結果顯示, 死記硬背對于知識的獲得沒有任何益處,只有理解的記憶才能夠幫助人們更加深刻地學習知識。
因此對于家長而言,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務必要仔細觀察他們的學習狀態,盡量避免死記硬背,而是幫助孩子從根本上理解知識。
通過后天的養成和各方面的努力,實際上也可以讓孩子成為學霸,
而在這其中家長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從以上三個方面出發,最有利于孩子成為一名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