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著很多俗語和規矩,相信父母都會被家里的長輩時常叮囑,晚上不能帶孩子出門,估計很多年輕父母認為并不可信,畢竟現在都講究科學育兒,但其實,這中間是存在一定科學道理的。
天黑后帶孩子出門,不少老人都不讓,雖然老人迷信的說法不可信,但天比較晚了帶小孩子出門真的不適合,尤其是冷天,天晚了之后最好不要再帶小孩子出門了。不是迷信思想,下面這3點,寶媽們要知道。
「天黑孩子不能出門」,并非迷信,有2個危害現在知道也還來得及
孩子容易生病
眾所周知,晚上的溫度要比白天低的多,也就是說,晝夜溫差是很明顯的,有時候白天很熱,到了晚上涼颼颼的,甚至還有些地方,晝夜溫差十幾度,白天穿短袖,晚上穿毛衣。
一方面,孩子對于溫度的感知遠遠不及大人,到了晚上也不會告知家長冷,等他們感覺冷時,那離感冒也不遠了。
另一方面,由于孩子年幼,身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往往比較弱,尤其氣溫對孩子的影響,到了晚上,氣溫相對較低,他們抵抗不了涼氣,稍微一點風寒都會引發疾病,比如,感冒、發燒、流鼻涕、咳嗽等。孩子怕黑,缺乏安全感
小孩子天生就需要安全感,怕黑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也有的孩子怕黑可能是因為受到了外界的影響。
比如曾經在黑暗中待過,或者聽過一些關于黑暗的可怕故事等等,這些都可能會在孩子心里留下恐懼的種子,孩子害怕黑暗缺乏安全感。如果天黑之后帶孩子出去,孩子很容易被嚇到。
晚上帶孩子出門對健康不利
晚上十點之后,小孩子最好能入睡。因為晚上十點之后,生長激素開始分泌旺盛,小孩子處于長身體的階段,休息太晚容易影響身體發育。
而且晚上帶小孩子出門玩,要麼是吃東西,要麼是娛樂,孩子腸胃嬌嫩,過晚吃東西不利于身體健康,若帶孩子娛樂的話,容易導致孩子神經系統太過興奮,影響休息,從而身體發育也受影響。
所以,不要再覺得晚上不能帶孩子出門是一個迷信說法了,而且晚上帶孩子出去也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