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一次情緒的表達,都是在尋求父母的幫助。
正視孩子的情緒,才能真的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朋友最近經常跟我抱怨說:
「孩子的脾氣真是越來越暴躁了。
上一秒他還晴空萬里,下一秒他就狂風驟雨;
一點不順心,他就撒潑打滾,大喊大叫;
好言相勸,他聽不進去。以暴制暴,他反而越鬧越兇。
真是拿他沒辦法。」
其實,孩子是不會無緣無故地鬧脾氣的。
孩子每一次發脾氣,都是對自己內心情緒的表達。
記得美國作家帕蒂·惠芙勒曾在《傾聽孩子》一書中寫道:
「孩子喜歡在家里,在至親面前表達全部情感,是因為他能被傾聽和理解。
孩子被理解得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會表現得越好。」
所以,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講道理」和「阻止」,而是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什麼。
01
「我感覺很挫敗」
一位心理醫生曾講過這樣一個案例:
有一個5歲的小男孩,經常在家里大發脾氣,而且情況越來越糟糕。
爸爸媽媽束手無措,只好求助醫生。
醫生問他們:「你們覺得孩子發脾氣,是想要表達什麼?」
爸爸媽媽斬釘截鐵地說:「我覺得孩子就是在故意找麻煩。」
可是,當醫生跟小男孩聊過后發現: 小男孩根本不是故意找麻煩,而是他內心感到挫敗的表現。
小男孩的家里有一個處處都很優秀的哥哥。
小男孩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哥哥,內心不斷累積的挫敗感和沮喪感,常常讓小男孩陷入到一種煩躁、不安的情緒中。
孩子大腦的前額葉發育不成熟,控制和調節情緒能力不足,所以很容易失控。
積木堆不好,比賽輸掉了,作業不會寫,大人眼里無關緊要的小事,都足以讓一個孩子崩潰。
記得教育專家王金戰曾說過:
「讓一個‘差生’不斷地感受成功的喜悅,不斷地收到表揚和鼓勵,就能變成一個優秀生。」
同樣的道理,讓一個孩子擺脫挫敗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努力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毫不吝嗇地表揚和鼓勵孩子,讓孩子的內心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有力量。
02
「我想說卻說不清楚」
在網上看到一段視訊:
一個三、四歲左右的小男孩莫名其妙地開始發脾氣。
他在媽媽面前跺腳哭鬧,朝媽媽吐口水,打媽媽、罵媽媽、用椅子砸媽媽、大喊大叫……
媽媽氣得朝他怒吼:
「真搞不懂你!你到底為什麼生氣?
你要砸死我嗎?你表達清楚一點好嗎?」
直到看到小男孩尿濕了褲子,媽媽才恍然大悟:「原來你是想要尿尿呀。」
聽到這句終于說到心坎兒里的話,小男孩的臉瞬間陰轉晴,笑了起來。
耶魯大學兒童研究中心教授Marc Brackett曾在自己的著作《情緒解鎖》中寫道:
「很多孩子發脾氣都是因為無法精準描述自己的感受。」
年齡小的孩子,語言能力發展還不夠完善,還不能精準地表達自己。
如果父母看不懂他們的需求,理解不了他們的行為,他們就會因為強烈的委屈感而大發脾氣。
所以,當孩子因為語言能力受限,不能清楚表達自己而大發脾氣時,不妨多給孩子一些耐心,多對孩子進行一些引導式提問:
你怎麼了?
是什麼事讓你不舒服了?
你現在需要什麼?
我能為你做些什麼?
你是不是想要……
慢慢引導孩子表達清楚自己的需求,孩子的情緒自然也就消失了。
03
「我其實需要幫助」
有一天晚上,我要求兒子額外做一張數學卷子。
做到一半的時候,兒子突然憤怒地把卷子揉成一團,狠狠地扔到垃圾桶里。
我以為兒子是在表達對我抗議和不滿,就沖著兒子一頓數落:
「我讓你多寫一張卷子,是害你的嗎?
成績不好,還不知道努力,你到底想要干什麼?」
兒子把頭扭向一邊,絲毫不理會我的歇斯底里。
我怒上加怒,一把拉過他的身子,揚起手就想要給他一巴掌。
兒子見狀,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媽媽,我不是不想寫,我是不會寫。」
說完,兒子從垃圾桶里撿起自己的卷子,攤開給我看,說道:
「后面這幾道大題,我怎麼算都算不出來。」
看著兒子寫了擦,擦了又寫的卷子,我內疚不已:
原來,孩子發脾氣,不是向我示威,而是在向我求助。
兒童心理學上說:
「當孩子想要做的和可以做到的事情之間出現差距的時候,大腦就會產生壓力激素,比如皮質醇,它會讓孩子的大腦產生憤怒的情緒。」
所以,當孩子因為做不好一件事情而大發脾氣時,千萬不要急著指責孩子。
試試用「共情」方式跟孩子溫和地溝通:
你是不是因為沒做好,有點生自己的氣?
我知道你特別想做好這件事,有什麼需要我幫助的嗎?
找到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幫助孩子解決眼前的難題,才是消除孩子負面情緒的密碼。
04
「我希望爸爸媽媽重視我、關注我」
你有沒有發現:
當孩子鬧脾氣時,如果我們不以為然地回應他:「你又怎麼了」、「別鬧了」、「夠了」……
孩子不僅不會停止發脾氣,反而更容易失控。
就像繪本《生氣的亞瑟》所描述的那樣。
亞瑟想看電視,媽媽說「NO」。
亞瑟威脅媽媽說:「我要生氣了。」
媽媽卻忙著收拾廚房,絲毫不顧及亞瑟的情緒,隨口說道:「那就生氣吧。」
結果,亞瑟心里的怒火一發不可收拾。
他變成閃電,把房間內的一切都打得七零八落;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 「被忽視的憤怒」。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重視。
很多時候,他們發脾氣,不是無理取鬧,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對,而是想要得到更多的理解、關注和重視。
此時,我們不妨放下手里的工作,給孩子一個愛的擁抱,用幽默的笑話逗一逗孩子,陪孩子玩一場枕頭大戰,鼓勵孩子和我們分享自己的心情……
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與關注,孩子才能真正地安靜下來。
05
「我想擁有選擇和自主的權利」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提到:5歲的孩子通常以自我為中心。
也就是說,5歲左右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和需求。
如果一味壓制他們的需求,剝奪他們自主的權利,很有可能會激起他們的逆反情緒。
一位媽媽曾在網上分享說:
孩子5歲的時候,我催促他:「快點把衣服穿好,不然會遲到。」
他會生氣地把衣服扔到一邊,倔強地說:「不,我就不。」
孩子7歲的時候,放學回家非要看電視。
我勸說無用,就直接把電視關了。
孩子立刻原地爆炸:「你憑什麼關我電視,現在是休息時間,我看會兒電視怎麼了?」
我和孩子經常因為這些小事,爆發戰爭。
后來,我聽從朋友的建議,改變了策略,不再糾結于權力之爭,而是嘗試著給孩子一點權力。
比如:飯桌上,孩子不想吃蔬菜。我不再強迫孩子。
而是跟孩子商量:「你可以自己決定吃多少。」
周末,孩子一直在看課外書,我沒有強硬地要求他立刻去寫作業。
而是讓他做選擇:「你是想把這一章節看完去寫作業,還是寫完作業再接著看。」
結果正如朋友所說的那樣: 孩子發脾氣是想要更多的權利。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會比我們想象的更懂事,更自律,更容易相處。
從那之后,我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變得順暢,孩子很少再對我發脾氣,親子關系也越來越好了。
有句話說:人生在世,最大的悲傷莫過于身不由己。
對于孩子來說,亦是如此。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獨立性,給他們自主和選擇的權利,他們才能順從自己的內心,獲得幸福感和價值感。
06
「請給我一點面子」
有一次書畫課結束,一個小女孩不小心把顏料弄到了衣服上。
女孩的媽媽看見后,拎起女孩的衣服,當著很多孩子和家長的面在走廊里高聲質問道:
「我給你說多少次了,你怎麼還是記不住,畫畫的時候,能不能把手抬高點?」
一位家長勸說女孩媽媽:「回家再說,給孩子留點面子。」
女孩媽媽不以為然道:「小孩子要什麼面子?及時教育才有效果。」
話音剛落,小女孩把手里的東西一股腦地扔在了媽媽身上,哭著跑開了。
作家桐華曾說過:
「孩子在很多時候,比大人還愛面子,因為世界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
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
當眾讓孩子出丑,觸犯孩子的自尊心,相當于觸犯了孩子的底線,很容易會讓孩子產生煩惱、怨恨、憤怒等情緒體驗,抵觸父母的教育。
老話說:關門教子,當眾不責。
無論孩子犯了什麼錯,都不要忘記給孩子留面子。
先冷卻自己的情緒,把孩子帶離當下的環境。
回家后耐心地跟孩子溝通,讓孩子感覺到你并沒有站在他的對立面。
保護好孩子那顆脆弱而敏感的自尊心,孩子才會欣然接受父母的教育。
作家雷布斯說:
「孩子沖你發脾氣,是想讓你走進他的內心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高興才是。
只是有多少孩子,一次又一次向父母發出了求救的信號,換來的卻是刺骨的暴力。」
其實,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一座情緒冰川。
很多時候,我們所看到孩子的無理取鬧、亂發脾氣,都只是冰山一角。
孩子真正的情緒,比如擔心、緊張、恐懼、無助、渴望……都隱藏在冰山之下。
忽略孩子內心的聲音,盲目地阻止孩子發脾氣,孩子的情緒就會被埋在冰山之下,積壓成疾。
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約有3000萬人受到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心理研究也證明:童年里過度的消沉,沒有光彩的人成年后患抑郁癥的機率更大。
所以,孩子發脾氣,其實是情感的表達。
直面孩子的情緒,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陪孩子一起捕捉、接納并解決它,才是智慧父母的選擇。
教育是愛與被愛的修行。
愿我們的孩子都能在我們的愛與接納里陽光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