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針對20多所中小學孩子的問卷調查中,有一個問題是:「在學校,最能讓你自豪的事情是什麼?」
46.19%的孩子選擇「有一幫好朋友」,21.07%的孩子選擇了「考試取得好成績或在競賽中取勝」。
由此可見,孩子有多麼渴望融入群體。
然而,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世界一樣,有人受歡迎,也有人被忽視,甚至被排擠。
第一類:缺少社交實踐機會的孩子
幼兒園生活紀錄片《小孩的神秘生活》中,孩子許家潤,內向慢熱。
剛入園時,其他小朋友圍在一起玩耍,他則害羞地躲在一邊。后面,他鼓足勇氣試圖加入,卻無意坐了他人的凳子,大家都叫他「出去」。他委屈地跑開了,哭著要找姥姥。
導演問小朋友,他們都說不喜歡許家潤,因為他太小氣,老是哭。
采訪他的家庭,許家潤主要是由姥姥、姥爺養育,平日很少和同齡孩子一起玩。
孩子內向怯懦,除了先天氣質,還和成長經歷密切相關。
人際交往,本質是一種能力。父母若想提升孩子的交往能力,需要給予孩子大量的實踐機會,也需要給孩子傳授一些具體的技巧,比如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如何主動展現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養育者若忽視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容易導致孩子在面臨同齡人時,雖然內心渴求融入,外在呈現卻是手足無措,害羞逃避。
第二類:缺少父母言傳身教的孩子
《小孩的神秘生活》中有一個孩子叫于子爍,在玩丟骰子游戲時,表現如「熊孩子」。
游戲規定扔到6可以拿一顆糖,但他玩了一會就試圖作弊,悄悄把骰子翻成6,后面更是骰子都不扔,直接伸手去抓糖,引發其他孩子的抗議和不滿,大家都不愿意再和他玩了。
孩子隨意破壞規則,勢必引發周圍人的嫌棄和反感;反之,講規則、懂得考慮他人感受的小朋友,在群體中會更受歡迎。
工作人員問于子爍為什麼這麼做,他說父母曾許諾,若他在幼兒園表現好就會有獎勵,但卻很少兌現,所以他也可以隨心所欲。
于子爍父母平日也會告誡孩子要守規則,好好和他人相處。然而,「⾝⾏⼀例,勝似千⾔。」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父母說了什麼,而是父母的自身表現。
父母若希望孩子懂禮守規,就不要帶著孩子插隊、闖紅燈;若希望孩子信守承諾,自己就不要言而無信;若想讓孩子受歡迎,則先學會尊重同理孩子。
第三類:被父母無限縱容的孩子
英國紀錄片《孩子的小宇宙》中,有一個小女孩叫伊芙麗,她性格霸道自我,強搶他人玩具,不愿分享樹屋。進幼兒園不久,就被其他小朋友排擠,孤立在群體之外。
伊芙麗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從小備受寵愛,即使是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也是盡量滿足,因此養成了驕縱霸道的「公主」性格。
她父母認為:孩子霸道強勢,至少不會被欺負。
但是,這類表面好像不會吃虧的孩子,實際上最容易被孤立排斥,這對孩子心理健康非常有害。畢竟,孩子不是孤島,只和父母打交道。
而且,根據數據統計研究,遭受社交創傷的高風險群體,就是被排擠的孩子。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愛孩子,不該只是一味寵溺,而是幫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和認知能力,讓其更受歡迎。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指出:「在孩子性格的養成過程中,關鍵是父母的教養風格。」
父母要留意觀察孩子在群體中的表現,如果發現其不好的行為模式,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糾正。
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以及和孩子的互動中,要以身作則,教會孩子如何和他人打交道。
正如樊登在《陪孩子終身成長》中提及的觀點:每個人只要處理好兩種關系,就能與世界從容相處。這兩種關系是:自己和父母的關系,自己和他人的關系,而后者是前者的投射。
家庭教育的好壞決定了孩子的一生,父母謙遜友善、會溝通,孩子才能在和父母相處時,潛移默化中習得和他人和諧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