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莉莉說,她覺得挺傷心的,兒子分房睡才兩年,現在媽媽進入孩子的房間,他總是說:「 你進我的房間要敲門,我是男生,你是女生」。媽媽反駁他:「我是媽媽,你是兒子,哪有什麼男生、女生?」
我說:「恭喜你,你的孩子性別認知很好,比你這個媽媽還要靠譜,不要埋怨孩子是白眼狼,男孩的成長就是要和媽媽一點點做出情感上的分離,所以,才有 兒大避母的說法。」
★「兒大避母」,更有利于男孩性別意識的成長
我們看電視劇《加油!媽媽》,劇中的田優優得了一種心理上的疾病,叫做 性別認知障礙,上廁所都去男廁所。這并不是女孩才會有的現象,有 許多男孩也會有,就像我們說的「娘娘腔」,外表和身體明明是一個男孩,自己內心卻覺得是一個女孩,喜歡穿女孩子的衣服,甚至有人長大了去 做性別轉變。
如果 媽媽和兒子過于親密,會讓孩子的男孩意識模糊。媽媽是孩子的偶像,在孩子的心里是完美的,戀母情節會讓孩子對女性的角色羨慕,甚至是想要成為媽媽那樣的人。
孩子在 三歲以后,就會有明顯的性別意識,男女有別,媽媽和兒子也是一樣。媽媽應該逐漸引導孩子知道, 他是屬于男人的世界,對自己的身體成長有正確的認識,接納和尊重自己的性別,孩子才能成長為陽光自信的人。
★ 兒大避母,孩子的獨立意識更強。
最近幾年,有一個對男孩形容的詞很不友好,叫「 媽寶男」,男孩子過分聽媽媽的話,對媽媽的依賴性過強,沒有一點兒男子漢的擔當和勇氣。
有人說,媽寶男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大多數都是沒有出息的。其實,相比于生活工作能力的比較差, 媽寶男的精神上太依賴媽媽,才是最讓人崩潰的。
女孩們經常說,寧愿單身一輩子,也 不要嫁給一個媽寶男。因為這些男孩的精神上完全依賴媽媽, 賺了錢應該交給媽媽打理,媽媽和老婆有矛盾,永遠都是媽媽對,他永遠都是媽媽的小寶貝。
媽媽「入侵式」的疼愛,沒有給孩子留下自我成長的空間,兒大避母,是空間上的分離,也是 精神上的一點點舍棄。兒子的成長過程中, 媽媽應該是一個逐漸退出的角色,媽媽和兒子之間的距離一點點拉開,孩子才能逐漸走向成熟和獨立。
孩子不管長成多少歲,在媽媽的眼里,總是盛滿了不放心,媽媽等等心里總是想要給孩子關心和照顧。兒大避母,不是我們躲著不見孩子,不是不愛孩子,而是應該給孩子恰當的、正確的愛與引領。
★「兒大避母」:養兒子,媽媽要遵循以下原則,這樣養出的男孩更有出息更有擔當:
➊要盡量早一點讓兒子和媽媽分房睡,這樣才能更快地培養男孩的獨立意識。
兒子和媽媽分房睡,是兒子走向獨立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困難的。孩子和媽媽分房睡,能初步建立彼此之間的界限感。
孩子幾歲分床睡比較合適呢?我覺得在孩子 3~5歲時,是 分房睡的最佳時間。因為心理學上講,3~5歲是幼兒性別意識萌發的敏感時期。孩子1~3歲,我們可以先分床,后分房,為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打好基礎,分房睡就會變得容易多了。
➋3歲后,男孩穿衣、洗澡等隱私的事情,得讓爸爸來幫忙,媽媽要放手!
男孩的成長,需要爸爸的陪伴,當孩子比較小的時候,生活上的培養也要爸爸多幫忙。比如,兒子3歲了,就不要讓媽媽給孩子洗澡,應該讓爸爸來幫忙。
媽媽的回避,爸爸的出現,讓孩子有性別意識,讓男孩的言行舉止漸漸地向爸爸靠攏,逐漸走進男人的行列。爸爸帶出來的男孩,陽剛、堅強、勇敢,才是男孩應該有的模樣。
➌媽媽要把兒子當作大人看待,尊重他的決定。
上面那點,我們說的是身體上,媽媽要斷掉兒子對自己的依賴。而這一點呢,我們說的是 精神上要斷掉兒子的依賴,讓兒子自己做許多事情的決定,媽媽得尊重他、相信兒子能做好!
兒子想要看什麼書、跟什麼人交朋友、未來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想讀什麼學校,媽媽們都可以慢慢地嘗試引導孩子來做決定,一旦孩子決定好,媽媽就要全力支持,不要再多加阻擋。
只有媽媽慢慢放手,孩子才能成為有主見的人,未來才能承擔更多的責任,幫助到更多的人!
➍媽媽在兒子面前,打扮得體,言行舉止得體。
我們在網上經常看到,一些媽媽和兒子的親密照片,一起游泳,一起同吃餅干,媽媽穿得很隨意,這對孩子是很不好的影響。媽媽和兒子之間的親情是割不斷的,但是,也 不能跨越性別的界限。
我們媽媽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要注意分寸。孩子長大了,就算是心里再多麼愛孩子,身體的距離也應該是 越來越有距離感的。
古人說「男女授受不親」,中國是禮儀之邦,愛護自己,尊重別人,男孩形成正確的性別角色,將來會擁有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