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發現,孩子的語言中所使用的詞匯,有95%和父母相同。
父母不同的言語,孩子模仿之后,就會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不同的輸出。
所以,養育孩子,父母要多用積極正面的語言,不妨把這3句話常掛嘴邊。
第一句:這樣好的寶貝哪里找
在現在這一代父母身上,幾乎所有人都領教過自家父母將自己和別人家娃比較的威力。
小時候是你看別人家孩子成績多好,你看別人家孩子多懂事。
成年之后是你看別人家女兒嫁的多好,你看別人家兒子都讓父母抱孫子了,等等。
這個論調融進了血液,也刻進了基因。所以現在我們做了父母,幾乎是本能的,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將自家孩子和別人家的比較。
可是,別人家的孩子終歸是別人的,再比較都變不成自己的。
如果我們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把對別人家孩子的夸贊,換成對自己寶貝的,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做得比別人家更好!
要如何做呢?很簡單,多說:「這樣好的寶貝哪里找!」
一位媽媽,胳膊不小心骨折了,日常生活都需要他人照料。
還沒恢復利索,老公就出差了。家里老人做做飯,打掃衛生可以,但更細碎的生活細節難免顧及不到。
這時候兒子站出來說:「媽媽沒事,你需要什麼就給我說,我照顧你。」
之后的每一天,兒子會在早上起床之后給媽媽擠好牙膏,接好水,打濕毛巾方便媽媽擦臉。
媽媽洗完澡后,也會拿著吹風機等在門口,讓媽媽坐著,幫媽媽吹干頭髮。
老公回來之后,媽媽不停地跟老公說:「這樣好的寶貝哪里找,我們太幸運了!」
兒子聽后一臉自豪,蹦蹦跳跳地回了房間。
就這樣,媽媽抓住時機就對兒子說這句話,孩子也逐漸從愛哭愛鬧的小男孩蛻變成了有擔當的男子漢。
比如有一次和奶奶去超市,發現奶奶鞋帶開了,立刻蹲下來幫奶奶系好。奶奶回家跟媽媽說這件事的時候,眼圈都是紅的,說兒子都沒幫自己系過鞋帶
每一個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有照顧人的能力,「責任」「擔當」這些詞語太虛無,太縹緲。
一句「這樣好的孩子哪里找」,看似簡單,卻在無形中激發了孩子的責任感和價值感。
想要孩子變得更懂事,我們就要多褒獎TA,讓TA體會到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
第二句:為什麼這麼做?你是怎麼想的呢?
沒有孩子不「調皮搗蛋」,無論男孩還是女孩。
男孩可能會把新買的玩具解剖得四分五裂,女孩也可能會把墻壁畫得五彩斑斕。
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會局限在性別上,當他們「一探究竟」的時候,不要著急給孩子貼上「調皮搗蛋」的標簽,不妨先蹲下來,問他:「你是怎麼想的呢?」
東西壞了可以修,墻壁花了可以刷,但是孩子因為你的訓斥,而不再探索,不再求知,這就很難彌補了。
B站有一個UP主叫做「小蘑菇」,小蘑菇媽媽經常會拍攝一些和孩子相處的日常。
有一個視訊是,小蘑菇打碎了一盤子雞蛋,不過還好不是打碎在地上,而是打進了鍋里。
蘑菇媽沒有訓斥,也沒有責備,而是又拿了一個小鍋,和蘑菇一起做了頓炒雞蛋,作為午飯。
蘑菇媽問:「你為什麼把那麼多雞蛋都打了呀?」
蘑菇說:「因為我想練習打雞蛋。」
「但是你把那麼多雞蛋都打了,咱們吃不了就浪費了。」
小蘑菇卻把自己碗里的雞蛋夾到了媽媽碗里,說:「媽,你吃,給你多弄點,省得你不夠吃。」
除此之外,小蘑菇還有很多奇思妙想,比如用蠟燭和水瓶做搖晃音樂等。
但無論她做什麼,蘑菇媽都會聽聽孩子的想法,并且肯定孩子的創造力。
就像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孩子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
動手就是在動腦,能把腦海中的奇思妙想,想辦法變成現實,這是怎樣神奇并且厲害的能力呀!
所以,與其盯著那些被破壞的東西不放,不如和孩子一起探索,保護他們這種神奇的能力。
第三句:我相信……
知乎上面的一位博主說,自己小時候學習能力很差。小學很簡單的內容都學得很吃力,也從來沒有考過滿分,經常被老師留下來補習功課。
然而每一次考完試回家,媽媽都沒有罵過他,而是說:「沒事兒,考得不錯,下次不要錯就好。」
分數不好的次數多了,博主自己都覺得一定是因為自己太笨,所以才學得不好。
但他媽媽說:「你知道嗎?鍋越大,水開得就越慢。他們的鍋小,所以很快就開了。但是你的鍋大,得慢慢開。你現在可能不如別人,但媽媽相信你以后會比別人做得更好!」
后來,博主的媽媽一直用「我相信」這句話鼓勵他,而博主也因為這一份鼓勵和信任,從被留下來補課的孩子,變成了上人大的學生。
可能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已經很少被人信任,也很少這樣相信別人。
但,請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們一定可以!
他們也許貪玩,也許調皮,也許暫時停在原地,只看到眼前。
但沒關系,我們可以耐心地去鼓勵、肯定、支持、引領、共情和陪伴。
因為你最終會發現,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是可以有良好的回饋和循環的。
你越相信他,他也會越信任你,而彼此信任,是連結感情最堅固的橋梁。
每個生命,都是帶著愛和希望降臨的。
我們希望下一代能改變階層,活得更好,有更多的選擇,有更好的前程。但希望的前面,永遠站著「愛」。
所以,在孩子成績不夠好,總是不聽話,調皮搗蛋惹你生氣的時候,先告訴自己,我愛孩子,所以我愿意先改變自己。
或許,你會發現,其實孩子真的沒那麼遭,起碼比你想象得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