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某一個年齡段,家長們便常常會碰到這樣的一些問題:告訴孩子少玩會手機,會傷眼睛耽誤學習,于是人家玩得更歡;督促孩子早點睡,不然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生病,孩子氣呼呼睡著了,下次還是你不催他不睡……
這時候慈母的自我質疑就開始了:為什麼我不打不罵,好好跟孩子說話講道理,他還是不改?是我講得不夠清楚還是他聽不明白?
事實上,我們很難做到不跟孩子講道理,畢竟無師自通的孩子幾乎不存在。但是太多的父母都輸在了「太喜歡講道理」上面,道理講得越多,孩子越聽不進去,甚至越覺得反感。
跟孩子講道理,過猶不及
小孩子的注意力有限,大人剛開頭說的幾句話可能會被聽到耳朵里去,可是到后來再講的那些話,他有沒有聽進去就要打個問號了。
另外,孩子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自家孩子欺負別人家的小朋友,和家長誠懇道歉后對孩子旁征博引深入淺出,發揮共情能力講述傳統美德,從素質教育講到為人做事,恨不得一下子孩子就能醒悟過來,從根上把問題解決了。
哪成想,自己像唐僧一樣嘮叨了大半天,最后問孩子「你聽懂了嗎」,孩子點頭表示聽懂了。你聽懂了什麼呀?孩子:不能打人。不管你花了多長時間,說得多麼掏心肺腑多麼慷慨激昂,他能記住的也就這麼一句話。
和小朋友溝通的黃金法則:講道理不超過3句
道理肯定是要講的,關鍵是如何跟孩子講道理還能起到效果。記住,大人跟孩子講道理只有3句話的額度,多一句都是嘮叨。
在開口教育孩子之前,首先在自己心里先過一遍,一是為了簡化語言,方便自己在溝通時突出重點;二來也能夠讓自己澎湃起伏的心情先平靜下來,孩子做錯事作為家長肯定非常急切,這樣可以起到調整說話口吻的作用。
之所以有些家長施展教育時喜歡滔滔不絕,并不是真的認為孩子能聽進去,而是受到了負面情緒的驅使,把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了。因此,張口之前把負面情緒壓下去,用平和的口吻在心里過一遍,再用精簡的語言傳達給孩子,這樣效果才會好。
「三句話」法則具體是指什麼?
我們說講道理不超過3句,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三句話。簡而言之,即一句話表達一個中心要點,每次講話不要超過3個中心要點。第一句話,描述實際情況,第二句話講道理,第三句提問思考或者提供解決方案。
下面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假如孩子將其他小朋友推倒并搶走了玩具,作為媽媽可以先描述情況和孩子共情,「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霖霖的卡車,我們家沒有」,接著簡單講道理「但是搶走別人的玩具不是好的行為」,最后給孩子提供解決方案「請你把卡車還給霖霖并向他道歉」。
和孩子講道理,一次只講一個重點
這時候有的家長還想接著這個機會教孩子進行社交,不過趕緊打住。一定要記住,給孩子講道理一次只能講一個道理,畢竟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有限,一次性講太多很可能導致他什麼都沒聽進去。
但是過一會游戲結束,帶著孩子回家的時候就是不錯的教育時機。這時候可以再進行一次復盤:「媽媽知道你推開霖霖不是想要傷害他,只是想要玩那個卡車對不對?」——共情,孩子點點頭;
「那你覺得怎樣做才能讓霖霖同意給你玩呢?把人家推開可不是禮貌的行為」——提問,這時候孩子可能就會提出等對方玩完自己再玩的想法;
「媽媽覺得這個輪流玩的方法不錯哎,下次你可以主動問問霖霖愿不愿意跟你一起玩卡車,或者可以問問他愿不愿意玩你的小吊車,用你的小吊車作為交換」——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