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對孩子的第一句話怎麼說?一定要牢記這「三不要」

Wendy媽 2023/04/23 檢舉 我要評論

01

你下班回家見到孩子,最常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

回憶一下,對,就是那句:

「作業寫完了嗎?」

曾經有個對1000名小學生做的調查,「作業寫完了嗎?」這句話,當選孩子們最討厭父母說的話。

即便不是這句,父母回家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也大多與學業相關,比如,

「今天考試考了多少分?」

「鋼琴彈了嗎?毛筆字練了嗎?」

「又在看動畫片,還不去寫作業嗎?」

父母回家第一句話說什麼,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教育家蔡元培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所以,父母下班,推開家門看到孩子的那一刻,能說的話有千千萬萬句,但千萬別總說這一句「作業寫完了嗎?」

02

電影《歲月神偷》里,有這麼一段對話。

小兒子放學回家,喊一聲:阿爸放學!

埋頭做皮鞋的爸爸頭也不抬,

問道:今天念的什麼書?

小兒子答:中文和英文。

爸爸問:中文學的什麼?

小兒子答:中文啰!

爸爸又問:英文呢?

小兒子答:英文啰!

父親「啊」一聲,沒再理會,繼續埋在鞋堆里。

第二天放學回來,父子之間的對話,也是一樣一樣的。

難怪小兒子會抱怨:我爸爸就是那麼忙,整天耷拉著頭,每次見爸爸,都是一樣一樣的。

父親隨口問,兒子胡亂答,都是敷衍。

在敷衍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喜怒無常,調皮搗蛋,專注力差,在認知和情感上存在一定障礙,要麼通過怪異性情和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要麼完全放棄被關注,將各種情緒堵塞在心里,生吞硬咽。

所以,當父母和孩子雙雙回家見面,在互相打過招呼后,最好用10分鐘、20分鐘的時間,全身心地在一起閑聊、交流。

父母將壞情緒帶回家,對孩子的傷害也是不可輕視的。

有位男性朋友,是生意場上馳騁縱橫的大老闆,人義氣又有能力,人人稱贊。

可就有一個缺點:搞不定自己的兒子。

他經常醉醺醺回家,兒子一見他,像老鼠一樣,「嗖」地溜回自己的房間。

他火氣立馬躥上頭,開始嚷嚷:

「你小子給我過來!老子在外面拼命掙錢,低三下四,還不是為了你!你看看你是怎麼對待老子的?!」

兒子眼淚啪嗒著,低頭站在他面前。

他繼續數落:「作業寫完了沒有?今天在學校跟同學打架沒有?考試考了幾分?卷子拿出來給我看看!」

他內心是想表達對兒子的關心的,可卻用了最差的態度和方法,起了反作用。

所以,孩子不想見他,他也跟孩子沒話說,只能強硬行使父親的權力,把關系推到糟糕的境地。

孩子會對父母的觀念、性格、行為、態度進行全面復制。

暴虐的父母,只會讓孩子想逃避,或者用暴力發泄內心的不滿。

03

所以,不要著急關心學習,不要敷衍,不要把壞情緒帶回家。

那應該說什麼呢?

1、回家后,先不要急著發問

父母回到家,可以先輕松地喊一聲:「我回來啦!」

這是建立歸家的儀式感,向家人宣告:「從現在起,我屬于家庭生活,屬于你們。」

在心理學上,雖然短短的一天未見,父母和子女仍需要重新進行感情連接。

急切地、不適宜地發問,會給情感的重新帶來阻礙。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

打招呼——默默觀察、陪伴——參與——發問——提出需求。

如果孩子在看動畫片、在玩玩具,父母可以在打過招呼后,坐在旁邊觀看,再參與進去,然后就玩具和動畫片內容提幾個小疑問。

親子共同參與會給孩子帶來愉悅感,這時才是提出需求的好時機:

「看完這集,我們一起檢查下今天的作業,好嗎?」

「再玩10分鐘,我們就洗洗手,練會琴吧!一天沒聽你彈琴了,媽媽很想聽。」

02 跟孩子談學習之前,先談認可

一個孩子,最害怕的事是什麼?不是作業做不好,被監督的父母怒吼;不是考砸了,被父母責罵;而是,一旦把事情搞砸后,還能不能再得到父母的認可。

父母的認可,代表著理解、 原諒和無條件接納。

當一個孩子得到這些的時候,會發自心底的愿意為關愛自己的,以及理解自己的人付出任何努力。

當孩子作業真的做不好的時候,當孩子捏著一張不及格的試卷,忐忑著等待你回家的時候,告訴他可以歇一會兒、換換腦子再做,

或者先給他一個大擁抱,告訴他:

「沒關系,找到原因,下次努力就行了!」

相信我,雖然孩子可能什麼都沒說,但是心理卻默默地為你打了一個大大的對勾!

給了孩子尊嚴的父母,孩子會以更大的尊嚴回報。

孩子有了愛、信任和安全感,一切事情都好解決;

父母和孩子失去了愛的連接,再簡單的事也會變得難辦。

人生前路漫漫,父母和孩子,誰也不能包辦誰的平穩,誰的幸福。

只愿,彼此不是彼此的牽絆、怨恨和難堪。

遙遙路途上,父母與孩子,好好做個伴。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