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十月懷胎拼命生下來的孩子,長大了可能跟自己不親近。
網上看到一寶媽哭訴,上國中的兒子和她不親。她特別羨慕別人家的兒子,和媽媽有說有笑,挽著胳膊一起逛街逛超市,母子間其樂融融。
她的兒子別說和她挽著胳膊了,即使有一起出去的時候也是離的遠遠的。有時候想跟他多說點話,他也是有一句沒一句愛搭不理的。
或者有時候想和兒子坐下來談談心,了解下他在學校的近況,拉近下彼此的距離,兒子也不太愿和他交心,有時候本來沒什麼問題,聊一次下來反而生出了些問題,當她想給兒子一些建議的時候,兒子不贊同她的觀點,反而覺得和她聊不來。
她說她快受不了了, 兒子的世界好像對他這個母親是關閉的。
接下來她說,不知道跟以前小時候不在自己身邊有沒有關系。原來這位寶媽沒上大學,結婚也比較早,婚后很快有了孩子。由于兩口子老家在農村,家里也沒什麼好的就業機會,想掙錢只能去外地務工。于是 兒子剛剛幾個月的時候就交給家里老人帶了。
她和老公一直在外地打拼,每年也就回去一兩次,和兒子相處時間非常少。兩人也知道不能陪伴兒子的成長,所以平時會買很多生活用品寄回家,希望在物質上能彌補兒子。
兩人經過多年打拼,終于在城市買房安定下來,這個時候孩子已經上小學了,于是夫妻兩人把孩子從老家接到了身邊。
孩子剛來的時候,對環境不適應,還會想念從小帶他長大的奶奶。夫妻兩人經常變著花樣讓孩子開心并讓他喜歡上新的生活,孩子慢慢也就習慣了。
但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越來越覺得孩子和自己有隔閡,不像別的母子那樣親近,想讓大家幫忙分析下是什麼原因。
留言區引起好多寶媽的共鳴,也出來訴說自家孩子的情況。
佳佳媽媽說:孩子小的時候,自己正值事業上升期,家里老人不愿和年輕人住在一起帶孩子,就把孩子放在了外地婆婆家,一年見不了幾面,孩子從小不跟自己親近,只跟奶奶親,偶爾回去一趟想喂孩子吃飯,孩子也不讓,只讓奶奶喂。長大了來到身邊上學了,結果情況和上面寶媽說的差不多。
樂樂媽媽說:自家孩子也是,由于家里忙沒法照顧,很小就送寄宿學校了,兩周回家一次,現在十幾歲了,特別氣人,口齒伶俐可會懟人,一不小心就會被懟,好像說什麼做什麼在他那里都是錯的,經常一副不耐煩的表情,那態度好像父母欠他的,甚至覺得后悔要孩子了。
看到這麼多媽媽吐槽孩子跟自己不親,而且束手無策的樣子,不禁讓人感到同情。畢竟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哪有媽媽不疼的道理。但是眼看孩子越大越難溝通,越大反而跟自己越不親近,媽媽們心里不免會傷心無助。
同時也讓人感慨, 孩子的培養和教育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除了讓他們吃飽穿暖,給他們提供好的物質條件和成長環境,媽媽們不僅要在工作事業上奮斗,還要重視親子關系的培養和建立。
所以,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出現了這種孩子跟自己不親的情況,是不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
我翻閱了大量的育兒書,發現媽媽很可能是在這幾個方面做的不到位:
6歲以前,缺少陪伴
孩子6歲前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也是孩子依戀關系建立的關鍵階段。
這個階段,是孩子最難照顧的階段,大部分事情都不能自己完成,生活和心理上都很依賴媽媽。
幫孩子換紙尿褲,教孩子走路吃飯,教孩子洗手洗臉刷牙,陪孩子講故事,再到孩子學會自己如廁、自己吃飯、自己做各種事情,掌握各種生活技能,媽媽們就是在這種一點一滴的付出和陪伴中,和孩子建立起親密依戀關系的,同時也給了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因為他需要的時候媽媽都在。
即使有其他家人完成這些事情,但孩子本來最需要的是媽媽,如果這些時候媽媽都不在都沒有參與,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媽媽沒在身邊,孩子害怕無助的時候找不到媽媽的懷抱,那時間長了,媽媽自然就不再是自己心里想要依賴的人。
如果早期沒有建立起這種依戀關系,長大以后往往很難再挽救。
7-12歲,缺少鼓勵和支持
心理學家認為,7-13歲是性格和對自己認知形成的主要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 剛剛步入小學生活,是孩子真正開始求學以及與社會集體共處的階段。孩子將在這個過程中開始學習更多的知識,接觸更廣泛的群體,認識到人更多的社會屬性。
比如,在班級里,你需要聽從老師,服從集體,了解到組織和紀律的重要性。
比如,在學校和生活中,你需要有自己的朋友,如果一個朋友都沒有,你在集體中就會感覺被孤立。
比如,你需要對同學友善,但也需要競爭,因為老師都喜歡學習優異的學生。
比如,如果有同學冒犯了你,你該如何處置,等等。
這些對于孩子來說,其實很不容易,他需要一點點去學習去感受去摸索,很多時候會緊張,會迷茫,會不知所措。
這個時候的孩子,不管是對自己所處的成長環境,還是對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都缺乏完善的認識。
所以,這個時候媽媽對孩子的態度就顯得非常重要。 當孩子遇見問題的時候,你是支持鼓勵,還是嘲諷打壓,將對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一個經常被鼓勵被贊揚的孩子,內心會充滿自信的去看待和解決問題,適應環境的能力也會從中得到提升,孩子就會更愿意和媽媽溝通交流,媽媽像是人生道路上的照明燈,每次都能從媽媽這里汲取到力量。
相反,當孩子做的不夠好的時候,有些媽媽不但給不了孩子什麼好的建議,還會嘲諷打壓,怒其不爭,再把別人家的孩子搬出來對比一番。或者即使給了建議,也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態度。一個未經世事的孩子在這樣一番指責轟炸下,會越來越不相信自己,甚至從此給自己貼上標簽:我不行我不優秀,我做不到。
這種情況下,孩子在媽媽那里看到的是無能的自己,怎麼親近得起來呢?
13歲以后,沒學會閉嘴
孩子14歲以后,就到了青春期階段,這個階段孩子是個矛盾體。
生理急速發育,思想半成熟,精神上想獨立,心理渴望被理解。
不是6歲前的依賴,也不是12歲前的懵懂, 他們想要追求獨立和被尊重,想要自己做主,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隱私,不會告訴父母、也不想被父母了解。
他們不想再聽父母的說教和嘮叨,如果父母還像以前一樣指指點點,他們會感到厭煩,想和父母保持距離。
所以這個時候,父母會感到孩子對自己的疏離,好像孩子不太需要自己了,進而感到有些失落。因為孩子長大了,父母還是以前的那一套沒有改變。
這個時候媽媽要適時的閉嘴放權,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尊重,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下溝通,不要和孩子硬碰硬,否則會適得其反。
想要和孩子擁有親近的關系,就需要了解孩子每個階段的特點,根據不同的特點,調整自己當媽媽的行為狀態,才有助于增進彼此的感情。所以,你發現了嗎,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