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媽媽一回來孩子就不乖?別再錯怪孩子了

Wendy媽 2022/12/06 檢舉 我要評論

「媽媽不在家,孩子又乖又好帶;媽媽回到家,調皮又嬌氣」,為什麼會這樣,是我慣壞了孩子嗎?

這簡直跟我奶奶以前說的話一模一樣呢,并且是帶著嫉妒的情緒說出來的。我奶奶是這樣的情緒:小白眼狼,我辛辛苦苦帶了你一天,媽媽一回來你就不認奶奶了,這不行那不行的,合著只認親媽!

殘酷的現實確實如此,如果小時候都是媽媽帶的孩子,孩子肯定是跟媽媽更親的。

孩子在媽媽的子宮里9 個多月,聽見的第一個聲音是媽媽的聲音。出生后得到的懷抱、需求上的滿足和心靈上的滋潤,也是媽媽提供得最多。

這個問題跟「為什麼孩子只愛跟媽媽鬧?」差不多

我也看到過這樣的吐槽

「跟著奶奶就能完全自理,自己吃飯、穿衣,整套下來不需要人幫忙,跟著我瞬間回到解放前。」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到過這個的實驗: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哈里·哈洛曾做過一個「代母養育」實驗。

把一只剛出生的小猴放進一個籠子里,并用兩個假猴子代替猴媽媽。一個是用鐵絲做的,胸前的奶瓶24小時提供奶水;另一個是用柔軟的絨布做的。

實驗結果:所有參與實驗的嬰猴都選擇了沒有奶瓶的絨布媽媽,有的嬰猴甚至餓極了也不愿過去,把身體掛在絨布媽媽身上,只把頭探到鐵絲媽媽那邊吃奶,吃完馬上回到絨布媽媽懷里。

小猴在受到驚嚇時,會毫不猶豫地跑到「絨布母猴」身邊,并緊緊抱住它。

幼小的動物雖然需要食物,但更需要對撫養者的依戀,從而獲得安全感。

一個跟媽媽建立了親密感的孩子,會得到更多的安全感,內心踏實不恐慌,在媽媽面前更容易表露真情實感。

在其他養育者面前,他沒有這個信心,不敢隨意試探他們的底線,所以表現得乖乖的。

在媽媽面前更容易不乖、更容易哭鬧,就是這種親密感的表現。孩子很聰明。知道媽媽永遠愛自己,,媽媽會幫自己解決難題,是強大的后盾。

意識到這一點之后,是不是想開了很多。那麼面對孩子的時候也就不那麼急躁了,當孩子變得粘人或者發生哭鬧的時候,在心里默念幾遍「我親生的,我親生的」,平復好情緒后再來面對孩子,平靜友好地和孩子溝通,摸索孩子真正的需求。

媽媽身心疲累?擺脫「狗皮膏藥」有妙招

當然,媽媽也有自己的工作,不是每一位媽媽都是「全職媽媽」。本來上一天班夠累了,回到家還要被「狗皮膏藥」纏著胡鬧,看著孩子調皮搗蛋,別說心里多煩了!

可是,孩子纏著自己是對自己的愛,寶媽要怎麼處理比較好呢?

1.保持敏感性,及時給孩子做出反應

2.提前告知,給孩子增加儀式感

孩子,需要這種儀式感。

生活中,許多寶媽在上班前,都會經歷跟孩子的「生死離別」,面對孩子的哭泣,你無能為力而又十分心疼。

所以,寶媽要給孩子增加一些儀式感,譬如出門前10、20分鐘,寶媽可以跟孩子擁抱告別!回到家后,寶媽先跟孩子親昵一會,再去做其他事情。

這種儀式感,就可以緩解孩子突然面對分離的焦慮感。

3.寶媽多陪伴孩子

寶媽沒事別只顧著玩手機、追劇、跟閨蜜逛街,抽出一些時間陪孩子看繪本、出去玩,相信孩子的安全感就會得到足夠滿足,這樣也可以幫助他們更快地度過依戀期。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