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出貴子」在目前的社會發展來說,似乎成為了一件發生機率極小的事情,那些在學習上表現好的學霸孩子,他們的家庭經濟情況大部分都不差。
這其實很好理解,家庭條件好的孩子能夠有更多的時間花在學習上,也有比一般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學習資源,所以他們的優秀似乎就成了一種必然。
然而,也有一些普通家庭的的孩子也能成為學霸,可能他們的文化水平不高,家庭經濟也一般,無法支撐他們學習更多的興趣。
但是,這些孩子依然「殺出了」屬于自己的一條道路,而這,和父母從小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小學階段的教育,直接就奠定了這些孩子學習的基礎。
所以, 那些學霸孩子,在小學階段的時候就已經在「拼父母」了,有遠見的父母懂得為孩子的教育和未來投資。
范玉華是一個工地上的普通工人,他有 3個孩子,由于經濟的壓力, 一家5口人只能租在一個60平米的小屋里,而這種租房生活一直維持了20多年。
然而,在這20多年里,這對普通的夫妻卻做了一件不普通的事情:培養出了3個學霸孩子—— 大兒子就讀在一所一流的著名軍校,女兒在哈工大讀博士,小兒子則考入了清華大學。
生活的壓力讓范玉華吃盡了苦頭,即使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經濟能力也比不上那些有錢人,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孩子的培養。
范玉華說:「我感覺,對教育投資是一種最好的投資」。他確實也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為孩子做出了最好的「投資」
范玉華的育兒經驗,值得借鑒
1.給予孩子最好的陪伴
范玉華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個道理,他也深知自己在能力有限、無法為孩子創造一個優秀的學習環境和天賦的情況下,對孩子所給出的陪伴或許也只是「普通的陪伴」,所以,他說「我們就要做得不一樣」。他跳出了一定的思維局限,選擇給孩子最好的陪伴。
父母在小學階段對孩子的陪伴,不僅能夠引導孩子,還能夠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同時也能夠讓孩子更快地進入一種學習的狀態之中。
2.勞逸結合
大多數父母可能會要求孩子關在房間里寫作業,但范玉華卻不這麼認為。
他覺得 教育就應該做到勞逸結合,該玩的時候就玩得開心,該學習的時候就要學得認真。
這不僅有助于幫助孩子形成嚴格的時間觀念,也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讓孩子在該做什麼事的時候就做什麼事。
3.和孩子做朋友
范玉華說「做父親的居高臨下,孩子就不可能和你說真心話」,這是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的事情。
大部分父母在教育的時候,總是習慣站在「教育者」的位置和孩子對話,用命令式的語氣,或者是用諷刺性的話語來教育孩子,這樣的交流方式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抗拒和家長交流。
范玉華雖然只是一對普通的父母,但是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做到了不普通,他們的教育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20多年來,他們一直都在堅持著這樣的教育方式,也正是在他們的這樣的教育理念下,三個孩子在小學階段的時候就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很好的學習基礎。
所以,那些學霸孩子能夠成為學霸,大部分都和父母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
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在6歲之前,父母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12歲之后,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而這個階段中間,正好就是孩子小學時候的階段,這說明 這個時候正是培養孩子好性格和好習慣重要時期。
所以, 家長應該抓住孩子小學的6年時間,懂得為孩子的教育「投資」,幫助孩子培養好的性格和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孩子才會有成才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