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痛苦來自同學和老師的種種言行,但最終父母才是孩子的「陪伴者」和「治愈者」。希望每一個父母在求助時都能聽見孩子,讀懂孩子,給孩子以支持和力量。
現在的青少年的抑郁并不是簡單的「不開心、不想上學」這麼簡單,多半的原因是親子關系所致。
父母給孩子壓力太大;對孩子的關心太少;太過忽略孩子的感受。
這些行為日積月累,是讓孩子抑郁的根源。
其實,孩子的問題并不是一天爆發,早在他們的語言中就在不斷「提醒」父母重視。
尤其是這四句話,其實是孩子在向父母「求助」,很多父母卻沒讀懂。
01
「我什麼都做不好」
是在表達「我很無助」
前段時間去朋友家,看見她女兒悶悶不樂。
問她為什麼,她解釋:這次考試成績退步了,被老師批評了。
經過一陣勸慰,她卻一點都沒有聽進去,還說:我感覺我很笨,感覺什麼都做不好。
朋友聽完,對女兒又是一番數落,說她「什麼都不會做,學習還差勁」,惹得女兒躲進了房間。
當時,朋友只是感慨「這孩子太脆弱,一點都說不得。」
想必很多父母在聽到孩子說「我什麼都做不好」時,第一反應是忽視。
然而,這句話并不是一句簡單的情緒表達,潛台詞是在說「我很無助」。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 「習得性無助」:
孩子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而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沒法改變,便會感到自己對于一切都是那麼無能為力,最終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
如果父母經常這樣說:
哎呀,你怎麼這麼笨?這都做不好,你還能做什麼?
孩子聽得多了,他就會開始懷疑「我是不是不行?我究竟該怎麼辦?」
隨之而來的是孩子心中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我不行,我什麼都做不好,我什麼都不如別人」的負面心態,人也會越來越悲觀。
其實,讓孩子嘗試勝利和成功的滋味才能讓孩子丟掉「我不行」的包袱。
知乎上有一位網友說:初一的時候學習很差,經常考試倒數。當時我覺得自己很笨,什麼都學不好。
爸爸發現后,讓他扔掉輔導書,并這樣說:
「這些題目都太難了,你不會做會更加難受,也不會堅持做很久的。」
後來,父親每天陪著他做教科書上的題目,還故意挑一些簡單的來和他打賭:如果限定時間內全做對,就給他買個要了很久的一個飛機航模。
第一次,他錯了兩道題,爸爸為了讓他開心點,還是給他買了航模。
就這樣,每次父親都會選很簡單的題目給他做。
那時,他問父親為什麼不給他出難題,爸爸說:由易而難,一定會越來越好。
後來,他在學習上興趣越來越濃。
他很感謝父親,這樣說:
自己沒自信的時候,做一點自己輕易能夠做到的事情,就能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自卑情結時,就要給他成就感,讓他們知道自己有能力,有價值,他不比別人差。
02
「算了,反正…」
其實在說「我害怕被拒絕」
生活中有一部分孩子會經常說這樣的語言:
「算了,反正我說什麼你也不會聽。」「反正做什麼都是我的錯。」「反正是你說了算,何必來問我。」
孩子總是會把「反正」掛在嘴邊。
其實,這兩個詞表面代表著「期待落空時的反抗形式」,背后卻代表著「恐懼和害怕被拒絕的執拗」。
有一次,兒子和他爸爸約好第二天去游樂園。
結果第二天爸爸爽約了,兒子為此悶悶不樂了一周。
那一周無論爸爸和他說什麼,他都不理睬。
後來,爸爸每次想要陪他的時候,他都會說「算了,反正你說的話我不相信」。
這句話,用另一種解釋可以是「你說的話我還能相信嗎」。
孩子只有在經歷過被拒絕、被不信任以及被另行安排后,才會處處顯得小心翼翼。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就是因 「需求被忽視」而出現的一種逆反心理。
最容易給孩子呈現兩種狀態:
一方面因為妥協而沒有主見,沒有自我決策能力,過得壓抑而自卑;
另一方面你越不讓我做的事,我偏要做,形成破罐破摔的局面。
父母應該讀懂孩子「反正」背后的潛台詞:
「反正你不會」的潛台詞就是 「我期待你會」;
「算了,反正我又不能做主」其實是想說 「我希望自己做主」。
孩子希望父母能夠看見、尊重自己,而不是遇事就被安排。
03
「不關你的事」
潛台詞是「我需要自由」
看過這樣一個視訊。
媽媽推門而入,看見兒子正躺著玩手機,就嘮叨:
「又在這兒玩手機,不知道把房間收拾一下,衣服丟得到處都是。」
說了半天,兒子并沒有理他,她有點生氣:
「喊你收拾呢,我又不是保姆,整天給你做這做那的。」
孩子一聽也急了,「那你別做別看了呀,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不關你的事。」
從男孩的這句「不關你的事」的背后,我更多地窺探到了「你已經越界,別再管我了」的意味。
在孩子的成長期,會有一個心理特征是: 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但是很多父母偏偏愛對孩子的事指手畫腳,總是對孩子管這管那的,整天嘮叨沒完。
這些,到了孩子眼里就成了束縛。
孩子說「不關你的事」,其實并不是故意頂撞父母,而是保護自我邊界的表現。
所以,當孩子說「不關你的事」時,父母應該反思一個問題:
我是不是不夠尊重他,是不是把他逼得太緊了。
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界限」:一種是行為界限;一種是心理界限。
父母不要什麼事都去阻攔孩子,只要不破壞原則,就當個旁觀者,這是行為界限。
允許孩子有權利保留自己的秘密,她可以選擇告訴父母,也可以選擇隱藏。
當孩子能夠明確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及意愿時,父母也需要做到「不越界」。
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他的隱私;讓他決定一些事情。
家長只有看到這一點,才不會被一時的憤怒沖昏頭腦,盲目地責備孩子。
04
「都是我的錯」
其實在說「我想討好你」
一個老師講過一個學生的案例。
班上有個孩子平時少言寡語,在班里沒什麼好朋友,成績也一塌糊涂。
有一次,他找來孩子家長,想交流一下,沒想到媽媽總當著整個辦公室老師的面批評他孩子。
當時孩子就低著頭說:「都是我的錯,我不該這樣」,然后默默聽著,不吵不鬧。
後來才發現,原因在他的父母身上。
父母經常吵架,有時候兩人因為吵架心情不好,就朝他撒氣,沒來由地打他罵他。
他的媽媽每一次吵架,都會說:都怪你,要不是你,我早就走了。
美國知名心理醫師貝弗莉·恩格爾在研究兒童和成人創傷領域中發現:
孩子在潛意識中希望一切都能在掌控中,一旦孩子受到傷害且無力自保的時候,屈辱感和羞恥感便會產生。他們的第一反應是通過「認錯,來減少自我的傷害」。
本質上,習慣說「都是我的錯」的孩子多半都是「討好型人格」。
因為孩子的思維方式一旦成為習慣,會把周圍一切不好的事都歸結為「我的錯」,這里面帶著討好和謹慎,就是想通過「攬錯」來博取別人的喜歡。
微博上一位網友談到「討好型人格有多缺愛」時,這樣說:
我已經習慣了認錯。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話就是「都是你的錯」。
她說:好像媽媽從小就對她有怨言。
爸爸不回家,怪她不會討好;考試沒考好,怪她貪玩;爸爸媽媽吵架,也要怪她為什麼不幫忙。
于是,每次只要家庭有爭吵,她就會當和事佬「你們不要吵,我以后會聽話的,都是我的錯」,然后自己去把家務都做了,看到媽媽笑了,她才松一口氣。
經常被指責的孩子最容易在沖突面前說「都是我的錯」。
因為,這些孩子對于溫情和贊賞有極度需求,想用這樣的方式換來別人的贊賞和認可。
因此,慢慢會因為獲得別人的目光而去犧牲自我而成全別人。
心理學家認為: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獲得價值感和滿足感的需求,這樣可以避免去「討好」。
父母要謹記:
千萬別逼孩子認錯,要「多肯定、少指責」,在父母情緒上頭的時候,分清事情的對與錯,千萬不能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見。
摒棄打擊和否定,如此,孩子才不會太過在意他人評價,更不會尋思著如何討別人喜歡。
05
青春期孩子的痛苦來自同學和老師的種種言行,但最終父母才是孩子的「陪伴者」和「治愈者」:
孩子被負能量包裹時,父母的肯定是孩子獲得價值感的動力;當孩子困在執拗的反抗中,父母就要學會「放權」給孩子,給他期待;孩子在父母的言行中不斷反抗時,父母就要學會尊重他,為孩子提供關愛;千萬不要盲目指責孩子,否則缺愛的他一生都在尋找。
我們要在孩子成年之前,與他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他才不會有那麼多的問題。
孩子一出生就是心系太陽的,父母永遠都要用目光去注視他,讓他一生活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