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在以下方面越「懶」,孩子將來反而更有出息,還會是棟梁之才

Wendy媽 2022/09/08 檢舉 我要評論

媽媽,是一個勤勞、溫柔、溫暖的形象,所有的媽媽對自己的孩子都是付出最多的愛,陪伴孩子健康成長,讓他們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幸福的人。做媽媽很辛苦,但是,只有勤勞和辛苦是不夠的,還要有正確的方法才行。有一些媽媽看起來 很「懶」,可是孩子卻 優秀得讓所有人都羨慕

我的一個朋友叫曉云,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兒子已經10歲了,上小學三年級,女兒5歲,上幼兒園中班。這兩個孩子可是小區里面的「 明星娃娃」,大部分的小區居民都認識他們。

早上六點,當大部分孩子還在睡夢里沒有醒來,10歲的哥哥已經領著5歲的妹妹在小區里面晨跑了。跑完步回家,媽媽在做飯,兩個孩子, 哥哥練鋼琴,妹妹就晨讀

上三年級的哥哥,他已經彈鋼琴4年了,妹妹出生以后,他現在每個周末都要去市里上鋼琴課。因為媽媽還要帶妹妹,所以他經常是自己背著琴譜,背著大大的書包、水壺,一個人坐著公交車去市里上課。

所有認識他們家的人,都說這個媽媽是真有福氣,生了這麼優秀的兩個孩子呢。其實,與其說是媽媽生了兩個好孩子,不如說她 教育孩子很有方法,也值得我們學習。

因為爸爸長期在外工作,媽媽曉云是一個人帶大兩個孩子。她經常說,如果自己 不懶一點恐怕就要被累死了。培養孩子獨立性強一些,是家庭現實情況的原因,當然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而在我們身邊,很多孩子的媽媽,甚至是大學生的父母,都反應 孩子的依賴性太強,生活自理能力太差,這其實和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一定是分不開的。

作為父母,我奉勸大家就算是你有很多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也不要對孩子管得太多、太周到,特別是這幾個方面, 該懶還是要懶一點,孩子反而會更優秀。

首先,孩子生活要自理,媽媽們小事要「懶得管」。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自理能力那麼差?就是因為孩子少,一家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從吃飯穿衣,到孩子洗手、洗臉,每一件事情我們都放心不下。結果, 家長就像孩子的「拐杖」,什麼事情都要依靠他們,離開家長的照顧,孩子自己什麼也不會做。

《父母新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就在書中指出在我國的家庭中,缺乏獨立性、事事都要父母代勞的孩子為數甚多。

但同樣也有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強,不過他們不是一天兩天就教育成功的。

大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要理解孩子的 頭腦雙手、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所以,我們培養孩子要「懶一點」,從小鍛煉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可以雙手拿著奶瓶喝奶的時候,就讓他自己拿著奶瓶喝。孩子可以自己走路了,就很少抱著他,讓他自己走。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一點點鍛煉的,也是生活必須的能力,我們「懶」一點,孩子才能多勤快一點。

其次,孩子遭遇挫折時,我們要適當地「懶得管」,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孩子走路不穩,被椅子絆倒了,我們趕緊過去安慰孩子:「都是椅子的錯,我們打它」。實際上,這就是孩子自己不小心,我們就應該告訴他,這是你自己不小心的原因,自己站起來接著走。

每一個人都會遇到挫折,生活上的、工作上的、感情上的,每個成年人都需要自己去承擔、解決、化解。但是,也有很多年輕人抵御挫折的能力很差,不能跨過去一道小坎,就陷入了迷茫。

孩子的事情盡量自己解決,當他遭遇挫折的時候,我們盡量 讓他自己承擔,勇敢、堅強的質量就是這樣慢慢成長起來的。

第二,孩子遇到大多數選擇時,媽媽們要懶得指揮。

什麼事情都要問媽媽,這樣的孩子永遠都不能長大,所以有的男孩被叫做「媽寶男」,永遠都要依賴媽媽生活。當然,這也是媽媽對孩子控制太多的原因。

避免孩子成為「媽寶男」、「媽寶女」,我們對孩子的控制欲就要低一點。比如,孩子的一些選擇就 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孩子想要穿什麼衣服,孩子想要什麼時間寫作業,孩子想要學習什麼興趣愛好,我們盡量把選擇權交給孩子,他們就能慢慢成長為堅強、獨立、勇敢的人了。

最后,面對孩子的成長中的種種問題,寶媽們要懶得焦慮。

孩子的性格會和自己的父母很像,有時候我們說是遺傳因素的原因,實際上父母對孩子的熏陶影響更重要。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一些不順利,我們應該給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讓他們相信, 總會有辦法度過難關的。

焦慮的父母太多,會養出憂郁的孩子。懶得焦慮的父母會養出孩子的陽光心態,父母是孩子精神上的引領人,把自己的心態培養好,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小編總結:做父母很累,我們應該尋找適當的機會,給自己的心情放個假,做一個「懶一點」的父母。

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需要在不斷地學習中去實踐。超級育兒師說過:「教育孩子,需要用智慧。」越優秀的孩子,越離不開父母的智慧。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