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句話,特別容易傷害孩子,建議不要再說了

Wendy媽 2022/07/14 檢舉 我要評論

「我是為了你好!」

「你這樣子,對得起我們嗎?」

「我是長輩,我有經驗,我為你安排的沒有錯……」

這些話,你曾經聽過嗎?

或者,你曾經對自己的孩子說過嗎?

事實上,這些話,是親子關系中的雷區。

我勸你,最好要避開。

「我都是為了你好。

臨近期末,聰聰頻頻肚子痛,去醫院檢查,身體沒有什麼問題。

父母著急地到處找醫生,還是解決不了肚子痛的問題。

最后,家長把孩子帶到咨詢室里。

原來是害怕期末考試,過于緊張,引起的軀體問題。

聰聰說,很害怕考試,因為考不好會挨批評。

父母批評的慣用模板是:

「考這麼點分數,你不覺得丟臉嗎?」

「你看看別人,為什麼別人能考好?」

「平時都叫你要好好學習的了,你就是不聽!」

「我都是為了你好,你以為我愿意說你啊!」

......

在這種「我是為了你好」下,孩子往往感覺不到父母的愛,感覺不到父母的用意,父母需要我成績好,是為了他們自己,而不是因為愛和關心。

他們也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只有我做到父母要求的,才值得被表揚、被愛。否則,不值一提。

于是,他們失去自我價值的同時,也變得焦慮。

語言具有殺傷力。

「我為了你,我都這樣了,你怎麼還...」

也有很多父母,在孩子表現不如意的時候,苦口婆心地說:

「我為了你,這麼辛苦工作,你還不學好。」

「為了這個家,我付出這麼多,我容易嗎?」

「你怎麼這樣對我。」

總是這樣跟孩子說話,

孩子想到學習和考試,就會變得焦慮。

與其說是害怕面對考試,倒不如說是,害怕面對父母的否定,害怕面對糟糕的自己,害怕承擔父母的情緒,和父母的整個人生。

愧疚感是巨大的負能量,足以壓垮一個孩子。

我做得不好,父母就不會好,我是家里問題的制造者,我是糟糕的。久而久之,也可能讓孩子對家里產生埋怨,我就是這樣的,我就要跟你們對著來。

看起來簡單的一句話,卻具備扭曲孩子心靈的可怕力量。

「我是家長,我的就是對的。」

我們跟孩子相處過程中,當孩子不聽從你的意見時,你會憤怒嗎?

有的家長會事無巨細,都需要孩子服從自己的安排。

從穿什麼,到學什麼,再到長大后做什麼。

大學聯考成績出來了,嘉嘉想報選醫學專業,但爸爸不同意。

他要嘉嘉報個會計專業,說會計有前途。

無論嘉嘉怎麼解釋自己的想法,父母就是不聽。

到最后,爸爸放話, 「我是你爹,你就該聽我的。你要麼去讀會計專業,要不,就是白眼狼,別再回這個家。」

向來特別溫順聽話的嘉嘉,盛怒之下,居然離家出走了。

從小到大,什麼都被安排,這一次,她想自己做回主。

沒學費,自己去掙,掙不到,就不讀了,打工去。

問:「想到離家之后,會怎麼樣嗎?」

她答:「我沒想過,但我不想這樣子被安排了。」

那些權威式的家長,他們接受不了孩子的做法跟自己的觀點不一樣,因為他們內心住了一個權威式父母。

很多父母,從小就是被管制著長大的。

要聽從、服從、順從,這才是一個好孩子 。

如果有違父母意愿就是大逆不道。

他們潛意識里因此認定,孩子說不,是不尊重自己,是讓自己沒面子的事。

然而你知道嗎?

一味讓孩子聽從自己,只會養出兩種孩子:

一種是變得討好,沒有思想。對這些孩子而言,自己的想法不重要。為了讓他人開心,他可以不斷妥協和退讓。

一種則是認同父母,也學會了專制。他們走出家里,也會是霸道武斷的專制分子。

畢竟,在不被尊重的家庭里長大,學不會如何尊重他人。

尊重是什麼?

法國心理學家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在《冷暴力》一書中這樣說:

「尊重是,重視他人身為人的價值,并知道我們可能帶給別人的痛苦。」

唯有尊重,才能讓孩子真正理解父母的用心,父母的教育才能真正發揮積極的作用。

如何尊重孩子?

1、不要用犧牲感,來換取孩子的內疚。

我為了你,我都這樣了,你怎麼還...

這只會讓孩子愧疚。愧疚下滋生的行為改變,只是一時的。

比如文章開頭的聰聰,家長可以跟孩子這樣溝通:

「這次考試,你成績不理想,我想,你心里應該會很不好受吧,你也想考好的吧,我知道你也想要進步。我看到你是有上進心的,我覺得你是可以進步的,我們需要找點方法,一起努力。」

出發點一樣,都是想要孩子進步,但是得到尊重,被認可后,孩子內在感受完全不一樣,他會有自我效能感,學習動力才更強。

2、放棄權威,平等地與孩子對話。

孩子不聽從你的意見時,說明他們有批判性思維,可以就此跟孩子討論一下,兩件事情,各有什麼利弊。

與孩子的成長相比,放棄當一個主宰者,是不是更聰明的做法呢?

因為,你最終希望的是收獲一個良性發展的孩子,對你尊重有愛的孩子;而不是被壓制、慢慢遠離你的孩子,對吧?

那麼,放棄權威,嘗試跟孩子這樣說:

「我覺得你的想法也挺有趣的,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在這樣的尊重下,孩子反而聽進去你的有用的建議。

不妨試試看。

孩子的不良行為,多半是愛的匱乏。

而尊重,能讓孩子體驗到愛。

孩子是有了良好的體驗,才會進行良好的行為。

反之,亦然。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