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我不敢」時,別只會用「別怕」安慰她

Wendy媽 2023/07/24 檢舉 我要評論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困難,他們會躊躇不前,不知所措,父母在這時會鼓勵孩子勇於面對困難,讓孩子加油往前進,但父母在鼓勵孩子之前,應該先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而不只是單純地鼓勵孩子說 「不難的,你可以!」,「別怕」這樣的話。

最近,一個小女孩學游泳下水的視頻,在網上引發熱議。

一個穿著藍條紋泳衣,紮著丸子頭的小女孩,站在泳池邊躍躍欲試,爸爸站在下面張開雙臂,準備接女兒。

為了確保自己被穩穩地接住,她指揮爸爸:手合住一點,但不要太合住。

「我真的要跳了啊」、「3-2-1」。。

氣勢十足、斬釘截鐵。但隨後女孩只是在岸上挪了挪小碎步,眼前的一池清水,吞噬了她所有的勇氣。

爸爸在下面鼓勵:就跟平時一樣撲在爸爸身上,放心吧。

不甘心的小女孩,再次握緊雙拳為自己加油,憋了一身的勁兒,屈腿、小胳膊用力一甩,「我要跳了」。

一聲怒吼「啊……」,響徹上空。

眼看就要紮進泳池裡,誰知,女孩姿勢保持了兩秒,便癱坐在地上。

稚嫩又驚恐地說: 「我不敢」。

看到這裡,網友都不厚道的笑了:

一聲吼叫猛如虎,兩腿發軟已認輸。

王者的氣勢,青銅的勇氣。

即使下了很大的決心,但恐懼心理還是打敗了她想要探索的好奇。

羅斯福說:

恐懼是世界上最摧折人心的一種情緒。

「我害怕」,導致很多孩子面對新鮮的事物,未知的挑戰,望而卻步,踟躇不前,從而喪失了很多機會和體驗。

恐懼感,決定了孩子人生的天花板。

 為人父母,請務必帶領孩子克服恐懼心理,那是他今後獨自面對人生的底氣。

1

每個孩子,都有一份「恐懼清單」

美劇《小謝爾敦》中,天才兒童小謝爾敦,非常懼怕聽到割草機、汽車的轟鳴聲、狗吠聲,尤其害怕看到公雞之類的尖嘴生物。

鄰居的小朋友想欺負他,僅僅抱了一隻尖嘴公雞來到他面前,謝耳朵就嚇得瞳孔放大,大叫一聲「媽」,趕快跑到屋裡。

大人眼裡司空見慣的事物,小孩卻經常感到莫名的恐懼。

美國臨床心理諮詢師在科普文中列出了不同年齡段的恐懼清單。

 2-4歲孩子:

 對如廁感到恐懼:擔心會掉進便盆裡,擔心馬桶沖水的聲音,擔心會有蟲子從馬桶裡爬出來;

怕黑:害怕壁櫥、害怕獨自睡覺、害怕打雷、害怕陰影;

害怕與父母分離;

害怕水、洗澡和游泳池

5-7歲的孩子:

 害怕怪物、害怕天氣變化(暴風雨、閃電、地震、龍捲風);

害怕醫生、牙醫、打針;

害怕蟲子、動物和昆蟲;

孩子的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生活常識不足,害怕的東西涵蓋了方方面面。

近期開學季,各大幼稚園上演的年度大型災難片,孩子們坐著哭,躺著哭,成群結隊一起哭,就是分離恐懼造成的。

雖然害怕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每個孩子都有一份恐懼清單,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會消失。但嚴重的恐懼心理會讓孩子對周圍的一切產生不信任感,變得膽怯甚至自卑,對成長極為不利。

作家洛夫克拉夫特說:

人類最原始且強烈的情緒就是恐懼,而最原始的恐懼就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

孩子成長過程中將會面臨很多第一次,走進陌生的環境,遇見未知的挑戰。當他對即將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情失去掌控,就會擔心、焦慮和恐懼。

 孩子的成長,就是與恐懼共存的過程。

恐懼心理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成為孩子勵志上進的強大動力,又可以成為他自暴自棄的心靈鴉片。

2

安撫不當只會加劇孩子的恐懼

前段時間,到電影院看《烈火英雄》,被逼真的場面震撼到了。

其中有個情節,一條輸油管線爆炸,立刻引燃了旁邊10萬m3的油罐,瞬間火光沖天,爆炸一觸即發。如此場景仿佛就發生在眼前,我本能地把身子往後仰了仰。

旁邊的小男孩,「啊」了一聲,慌忙去拉媽媽的胳膊。

「看把你嚇的,兒子,這是拍電影,不是真的,不用怕。」

大火把觀影室映得通紅,我看到了小男孩驚恐的眼神。

這位媽媽又拽了拽旁邊的男子:「看你兒子,也太膽小了吧」。

倆人抿嘴一笑繼續看電影,只見小男孩雙手捂住眼睛,不時地透過手掌縫隙去看。

「不是真的」、「有什麼好怕的」 直接忽視了孩子的無助,而且是一種貶低,孩子聽到的是,你們都不怕,只有我做不到。

站在成人角度的安慰,不會消除恐懼,只會帶來二次傷害。

在《奇葩說》中,黃執中談到,自己的小女兒害怕怪獸,睡不著覺。

他沒說「世界上不存在怪獸」,或「沒什麼可怕的」,而是給了女兒一個毛絨玩具小熊,因為小熊會陪著她。

允許孩子感到恐慌,並站在他的角度提出克服恐懼的辦法,無疑是最好的回應。

讓孩子不再害怕,最無效的做法就是否認恐懼的存在。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中提到:

恐懼的情緒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做法,叫做「負強化」,只會讓孩子消極感更強。

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情緒反應,並與之共情。否則,恐懼感被長期壓抑,內心得不到舒展,就會形成低自我價值感、不自信的性格,也不利於展現自我。

孩子有恐懼感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以為意,甚至雪上加霜。

3

孩子對於一件事情感到害怕、恐懼的時候,家長及時的引導和疏解是非常重要的。

1、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不要只說「別怕」

孩子一個人睡覺,說「媽媽,我不敢,會不會有怪物」的時候,是在向你表達他的恐懼,是希望你能夠安撫他,但是你說「沒什麼可怕的,這個世界上是沒有怪獸」這句話卻遠遠不如給孩子一個玩偶,告訴他,「小熊會幫你把所有壞蛋都打跑」來的更有效。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中提到:

恐懼的情緒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做法,叫做「負強化」,只會讓孩子消極感更強。

在孩子的世界裡,怪物就是存在的,但是你在安慰他的時候卻只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上,孩子內心真正的恐懼並沒有得到消除,那麼這樣的安慰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

2、 耐心和陪伴,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的關鍵

孩子對一件事情感到害怕,無外乎就這3個原因。

1、自信心不足,本身膽子小

2、曾經有過心理陰影

3、父母情緒感染孩子

孩子在向父母說出「我不敢」的時候,其實就是想要尋求安慰的時候,但是此時父母的做法是讓他勇敢的再嘗試一次,並且拉著他去嘗試,反而會對讓孩子對這件事情更感到抗拒和恐懼。

Wendy媽咪有話說:

在孩子說出「我不敢」的時候孩子已經被恐懼,緊張給裹挾了,所以家長的第一反應其實應該是先安撫孩子, 讓孩子從緊張的情緒中脫離出來,給孩子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