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家長們都發現了,自家孩子到了 2至3歲以后,原本能與其他小朋友 和諧相處的情況,開始出現 翻天覆地的變化。
搶零食、搶玩具等狀況 層出不窮,而 如何處理才不能 不傷害孩子們的身心,同時也 不影響大人之間的人際往來,成為 家長們不得不 面臨的問題。
近日, 兩名家長因彼此 孩子爭搶公園里的秋千而 發生爭執、扭打的事情在網絡上引發廣泛熱議。
從曝光的視訊來看,當時一個看起來 3、4歲的 小女孩正坐在公園的 秋千上,一旁還有一個 年齡相仿的男孩等著。
5分鐘后,女孩似乎 沒有停下的意思,男孩便催促:「你 玩這麼久了, 輪到我了吧?」她并 沒有理會,還是 繼續蕩著。這下男孩 不樂意了,直接 伸手拉住吊繩,還有準備 將她拉下來的趨勢,這可把女孩直接 嚇哭了。
聽到女兒的哭聲,原本 在一旁玩手機的 媽媽立即沖到兩個孩子面前, 指著男孩罵道:「你沒看到別人正在玩嗎?真是 沒禮貌!」
此時, 男孩的奶奶也不甘示弱回應:「這是你家的秋千嗎? 玩這麼久!還 拉偏架,到底是誰沒有禮貌?」
就這樣,原本只是 一件小事,雙方 爭執起來 互不相讓,最后不顧一旁 驚慌失措的孩子們, 扭打在一起。若不是一旁的路人,連忙將兩人拉開,可能還會發生 更嚴重的沖突。
孩子爭搶東西,家長是否要干預?
著名的心理學專家皮亞杰經過研究后證實,孩子從2歲開始,自我意識便逐漸覺醒,在沒有得到引導的情況下,開始以自我為中心,這亦是物權意識覺醒的標志。
而這一觀點得到眾多專家的支持,如我國知名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 多次向家長 提及。
因為哪怕到了 3、4歲,孩子的 語言能力也依然 未發育完善,只能繼續以 肢體語言表達、互動。
所以,或許在 家長眼中孩子是 喜愛上了搶玩具,實則這是一個 物權轉移的過程。又或者是以 動手打人的形式 表達抗議他人 動了屬于他的物品, 維護自己的 物權意識。
若是此時家長 不問青紅皂白,直接 參和其中,很可能 模糊了孩子 對物權意識的理解,讓他們 不懂得 維護自己的權益,也 沒有界限感。
長大后很可能 被侵犯而不自知,又或者是 隨意侵犯別人的物品。如不少孩子隨意搶奪別人的玩具、零食, 絲毫不知道自己 已經犯錯。
而且,對于同齡的孩子們來說,這也是他們這個 年齡段特有的 社交方式。若是 家長制止,很可能 影響孩子的 交友, 處理不當還可能 影響大人之間的情誼。
從上文不難看出, 孩子搶東西,有可能是 物權意識的覺醒,是 成長的必經過程。而家長 沒有做好引導,令孩子 錯失正確的物權意識培養。
還有可能因為家長以 成人的眼光,武斷 干預、處理, 破壞了 孩子之間的 正常互動。所以,面對孩子搶東西,家長的 處理方式非常重要!
面對孩子搶東西,家長不妨這樣做
李玫瑾教授曾建議家長:「面對孩子搶別人的玩具,家長別急著責罵,先教會孩子學會你我之分。」
即家長要先給孩子 樹立一個 正確的物權意識,讓他懂得 「我的是我的」, 「別人的是別人的」。只有 了解到這些 界限,孩子才不會 隨意搶、拿別人的東西。
且在 被別人搶奪玩具等物品時,家長也要 教會孩子 保護自己的權益,「別人若是 想拿你的東西,必須 經過你的同意」,這樣的觀念可以傳輸給他。
切 不可過度要求孩子退讓,過分的「孔融讓梨」不僅會 傷了孩子的 自尊心,還會讓他 不懂得保護自己的權益。
其次就是注意 教導孩子 與他人相處之道,不管是 禮貌待人、交際規則,還是自己 應該怎麼做等,這些都需要家長 耐心地教導,并且做到 以身作則。尤其是 3至6歲的 意識、習慣養成重要時期,更應得到一個 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 學習榜樣。家長的 拉偏架、直接 大打出手更是 不可取。
教育專家們普遍認為:「 尊重、培養孩子的 物權意識, 利于他 各方面發展的同時,會使他在 與他人交往中更 受歡迎,繼而 易于實現社會化。」
因而當家長看到孩子 搶別人的東西或者 被別人搶的時候,切 不可簡單粗暴制止或 立即站出來 為孩子出頭。此外,還有一些 觀念或者 行為舉止等教育,也能在此過程中 進行教導。
教導孩子擁有良好物權意識時,家長還應注意這些
1.培養孩子的社交意識
根據 兒童心理發展學可知,一般到了 3歲左右,孩子便 開始有了 社交意識。如他開始有 自己的玩伴, 不會再 過度粘著家長,與小朋友們 一起玩耍就能感到 滿足。此時,家長便要 鼓勵孩子大膽 發展自己的社交,進而 提升他的 社交能力。
而 社交就是 分享的前提,等孩子逐漸 習慣與好朋友 一起分享彼此的零食、玩具后,便 不會容易與他人發生沖突。
2.秉承循序漸進的教育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教育亦是如此。或許一些家長也明白 物權意識對孩子的 重要性,還有 社交能力等也是 關乎未來。因而會 迫切希望 孩子能 盡快掌握,不管是 方法還是 態度上很容易 給孩子帶來 心理上的壓力,最終或許會 起到反效果。
所以,家長們在 教導孩子時,應秉承 循序漸進的教育理念。根據自己孩子的 身心發育情況,進行 科學、合理的安排。
如在孩子 還未懂得分享的含義時,直接 強行要求他進行 分享,相信他 感受到的 不是快樂,而是 難過。
結語:
2至3歲時,孩子的 物權意識覺醒,并逐漸 進入敏感期。在此期間,還 未能明確知道 「我的」和 「別人的」界限時, 搶別人的東西、對別人 動自己的東西非常敏感的情況便時有發生,這 并非只是 自私或者 任性的表現而已。所以,這需要家長給予最 科學、合理、正確的 處理方式,以確保孩子能 成長為更 優秀的人!